科特派行走在希望田野上
来源:三明日报 时间:2023-12-06 10:52

  茶香飘出好日子

  初冬的大田,漫山的茶树碧绿依旧,山脚下的作坊散发着阵阵茶香。大田县位于福建省中部,这里千米以上的山峰有175 座,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说法。这样的地形使之成为最理想的高山茶产区,而这里最有名的茶叶当属美人茶。如何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选择合适的茶树品种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承担这项任务的是一位年轻的技术人员——大田县茶产业科技特派员陈春梅。

  初见陈春梅,她正在茶园劳作。她出生于一个种茶世家,父亲是一位茶农。从中国农业科学院取得茶学专业硕士学位后,陈春梅回到老家大田县,成立了茶业专业合作社,指导当地茶农制作美人茶。

  “以前我们本地人做的茶都是铁观音,后来从台湾引进了小众、高端、具有更高经济价值的美人茶。”陈春梅解释说,“大田美人茶目前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考虑短期的经济效益。因此需要从现有的国家茶树良种中筛选一批适合做美人茶的品种。”

  陈春梅这几年的工作就是根据不同茶树的品种特性筛选一批适合做大田美人茶的茶树品种,用这些茶树品种的鲜叶制作成大田美人茶,并对这些茶叶样品进行对比,记录各个品种的茶叶特色。她对茶树品种的选择有自己的标准:一要看出芽率,不是所有茶种都能适应高海拔环境;二要看品相,长出些许白毫的茶叶品相更好。

  美人茶的制作条件十分特殊,它需要一种虫的助力。茶叶被小绿叶蝉叮咬后会分泌水解酶,合成萜烯醇,这种物质会散发出特有的蜜香。陈春梅与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茶学系副教授金珊的科研团队合作,请他们将不同叮咬程度的美人茶鲜叶带回实验室检测分泌物质和基因表达。陈春梅会根据实验室数据和市场信息综合判断,为茶农提供种植建议。

  陈春梅一直摸索如何“饲养”小绿叶蝉,她说:“将茶园里的杂草留高,小绿叶蝉就会在里面繁殖、生长,等到临近生产季节,就把草全部除掉,这样小绿叶蝉就会被引到茶树上。目前来看,这个方法还是有一定的效果。”

  只要用得好,小绿叶蝉也能变成宝。陈春梅扎根茶园,用自己的所学回报家乡,让当地茶农过上好日子。在以陈春梅为代表的“科技新农人”的助力下,大田美人茶种植面积约7万亩,年产4200 吨,占全国美人茶产量的 70%以上,已成为国内面积最大的美人茶生产基地。

  竹农吃上生态饭

  永安,这个地处福建中西部的山城,是国内知名的笋竹之乡。这里的竹林面积有 102 万亩,人均竹林面积 6.7亩。靠山吃山,永安因地制宜发展竹产业,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竹产业科技示范园区。

  小竹子变成了大产业,农户吃上了生态饭,这背后,有一位科技特派员在默默付出。

  她就是福建省林业科技特派员、永安市林业局竹业开发办主任曹碧凤。2010年,经济林专业毕业的曹碧凤来到竹业开发办,具体承担福建省现代竹业项目落地工作,一干就是 13 年。谈及自己的工作,曹碧凤说:“我从事的工作归纳起来就是三件事:送科技、送服务、解难题。”

  从 2012 年开始,曹碧凤通过进村入户、流动夜校等多种形式,每年坚持为农户举办竹业技术讲座和现场培训,将竹业竹林高效经营技术送到农户家门口,13年来培训竹农达上万人次。她善于因材施教,通过讲故事、举事例、摆数据的授课方式,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深受群众欢迎。

  她特别关心如何保障竹山的可持续经营和全面提升竹林的综合效益,因为这牵扯到农民的钱袋子,也关系到生态环境。竹山遭遇严重雨雪冰冻灾害时,她第一时间深入林区,引导落实补救措施、指导竹山清理、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编写技术手册下发给灾农,指导竹林灾后更新,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

  除了围绕科学育竹技术等知识进行科普宣传,针对当地种植竹林的难点、堵点问题,曹碧凤还会邀请资深专家或有经验的农户到竹山现场一起把脉问诊。近年来,竹山经历了长时间的干旱恶劣天气,很多低海拔的竹林退化、竹子开花、病虫害加重甚至大片竹子枯死。曹碧凤邀请专业技术人员考察现场后,引导竹农对竹林进行更新复壮、在竹林中套种阔叶林、推广抗干旱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竹山生产力、增强竹林抵御灾害的能力、提升竹林整体生态功能。

  解决问题,始终是曹碧凤的工作重心。她不仅关注经营技术的问题,还经常指点竹农根据竹山现状因地制宜、分类经营,确定合理的经营目标和培育方向,一对一给出建议。“农户最关心的是切身利益。”曹碧凤解释,“我会综合考虑竹山海拔、地理位置、立地条件等,给竹农合理建议,在保护好生态的基础上,尽量实现利益最大化,使竹山实现高质量经营。”为了增加竹农收入,曹碧凤引导他们在林下套种食用菌、中药材等经济作物。“这样既能增加收益,又能保持水土,还能提供肥料,做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顾。”

  今年,永安市又建立了 5000 亩高固碳丰产示范片。从抚育、采伐到留养,曹碧凤事事关心。她几乎走遍了永安的每一片示范片,与竹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曹碧凤表示,她有“科技知识恐慌”,很珍惜每一次和省里专家学习交流的机会,并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努力成为开口能说、问策能对、遇事能为的专业骨干。正是这样的基层实践家使科技成果得以推广转化,助力竹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化发展,真正造福人民。采访尾声,曹碧凤不好意思地说:“我还有一批农户要接待,需要到现场培训。”话毕,她便行色匆匆地赶往下一个现场。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