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草没过膝盖的坡地、碎石遍布的闲置田块……曾是三元区陈大镇不少村庄的常见景象。如今,行走在长溪村的山间田垄,连片的特色玉米昂首挺立,丝瓜藤顺着竹架攀爬,特种水稻在微风中泛起涟漪——这片曾被遗忘的土地,正以蓬勃生机诉说着“荒地变良田”的故事。
为荒地把脉 以特色种植开良方
“我们对撂荒地采取‘地毯式’排查,不放过任何一处。”陈大镇乡村振兴服务中心主任廖生武介绍。面对耕地多年撂荒的困局,陈大镇积极行动,成立撂荒地复垦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深入田间地头,采用“卫星图斑+实地核查”模式,详细梳理每一块撂荒地的成因、面积、位置和土壤特性,为复垦精准施策奠定基础。
经前期摸排,自2023年以来全镇共有撂荒地块51处,总面积近380亩。在摸清家底后,陈大镇果断转变思路,摒弃简单复种传统作物模式,结合本地土壤与气候特点,引入特色高效农业作为撬动复垦的关键支点。
其中,特色玉米品种种植项目,因其较好的经济效益和适宜本地种植的特性,被选为复垦“试验田”的突破口。“你看这玉米棒子,饱满颗粒压弯了腰,一亩地能收1250多公斤呢!”陈大镇长溪村的村民温安延正小心翼翼地将刚摘的玉米采收装筐,丰收的喜悦洋溢在他脸上。
聚多方合力 帮农民开拓致富路
“以前不是不想种,是怕种不好,做无用功。”棕南村村民陈起新的顾虑,道出许多农户心声。为此,陈大镇创新构建“政府搭台、农场主导、农户参与”的联动模式,积极对接农业、水利等部门,对复垦土地达到一定规模的经营主体给予专项补贴,并优先帮扶完善灌溉设施。
同时,充分依托九三学社同心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基地(三元区陈大镇),邀请省、市农科院的专业技术人员全程提供“保姆式”服务,从购苗、栽植、管护到采收,手把手传授技术要点。在多方精心呵护下,首批试种的百余亩玉米绽放出喜人成果,亩均效益远超传统作物,荒地摇身变为增收“香饽饽”。
在九三学社专家指导下,长溪村试种的特色玉米通风透光性显著提升,病虫害发生率降低20%。“从育苗到采收,全程有技术人员盯着,我们很安心。”砂蕉村村民罗育龙笑着说。
以模式推广 让荒野重焕生机
玉米试种项目的成功蹚出了一条可行路径。镇里及时总结“企业+农场+农户”的经验,将特色种植复垦模式迅速推广至更多区域。除玉米种植外,一批诸如特种水稻、丝瓜、南瓜等作物,也相继在复垦土地上落地生根。
“以前这地荒着心疼,现在种上粮食,活儿有得干,钱袋也鼓了,日子更有盼头了!”渔溪村村民姜来生感慨道。目前,全镇已有305亩长期闲置的撂荒地,通过特色农业种植实现华丽转身,重新披上绿装,土地资源利用率得到有效提升。更令人欣喜的是,这些特色产业直接带动了周边近300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年收入显著增长。
陈大镇以特色农业为犁铧,深耕撂荒之地,不仅让荒野重获生机,更耕耘出一条兼具生态价值与经济效益的乡村振兴新路。
夕阳下,复垦后的田垄被镀上金边,这片重新焕发生机的土地,正孕育着乡村振兴的新希望。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