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金秋,省城专家来到建宁,与果农赴一场秋日之约。10月15日至17日,一支由福建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梨、桃、柰等课题组专家组成的科技服务队,穿梭在建宁的万亩果园间,专家们深入溪口、里心、濉溪等果业重点乡镇,看品种、察树势,开展了一场场接地气的“果园问诊”和“果园课堂”,为建宁果业高质量发展“把脉开方”。
妙手回春 果园上演“逆袭记”
11月2日,走进溪口镇溪口村金牛坑果园,梨树依旧枝繁叶茂,不见秋日萧瑟。
前两年,这里的梨树还饱受困扰:本该在冬季落叶休养的梨树,却纷纷提前发芽开花,令果农头疼不已。
原来,果树也懂生物钟,就像人需要规律作息,落叶果树也有自己的生长节奏。如果在秋季提前落叶,它们会误以为春天来了,迫不及待地发芽开花长叶。
这种“美丽的误会”代价巨大,不仅大量消耗树体营养,浪费优质花芽,到来年开花结果时,往往使不上劲儿,导致产量下滑。
那么,这抹绿色背后,果农如何让果树乖乖“听话”?
“秘诀就在于这层白色的保护膜。”果农朱荣明说,在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研究员黄新忠的指导下,他在采果后及时喷洒波尔多液,有效防治病害,延缓果树早衰。
常年驻扎建宁的黄新忠,早已成为果农们的自家人。他表示:“通过年复一年的科普和实践,果农们逐渐改变了采果后不管理的旧观念。”
然而就在一年前,这片果园还深陷困境。2021至2024年,桃树褐斑病肆虐,果实发病率超85%。朱荣明回忆:“300多棵桃树,去年桃子只卖了两万多元,连成本都收不回来,一度想要挖树改种。”
转机来自黄新忠带领建宁的农业专家扎根果园,设置16个试验小区,开展生物有机肥等10多项试验,像侦探般追寻病因。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提高土壤有机质、均衡微量元素等综合措施,果园迎来起色。“今年桃子卖了9.5万元!”朱荣明脸上重现笑容,“平均每棵树结果50多公斤,产值300多元。”虽然黄桃市场产量大增导致价格略有下降,但老朱很满意:“总算看到希望了。”
梨树收入也从4万元增至10多万元,果园总收入突破20万元。如今的老朱信心满满:“我要继续跟着专家学习新技术,把果园管理得更好。”
桃树“流泪” 专家解开健康密码
满树桃胶在外人看来是宝,在果农眼里,却是桃树发出的健康警报。
“这哪是宝贝,这是桃树‘流泪’在喊救命啊!”果农老张指着满树的桃胶。黄新忠打了个生动的比方:“就像人一直流鼻血,再壮实的身体也扛不住。”
流胶病堪称桃、李等果树的“慢性病”。染病后果树会不断流失养分,导致果实品质下降,严重时甚至会整枝枯死。
在追查褐斑病根源时,专家们意外发现:看似不相干的流胶病,可能是诱发褐斑病的“帮凶”。
黄新忠认为,流胶病与褐斑病之间可能存在正相关影响。为此,创新推出“堆土扎干”法——在桃树主干基部堆土,用特制网布固定防止水土流失,再用浸药白布缠绕粗枝干,定期喷药,如同为桃树量身定制了一件“防护服”。
他现场解开一棵试验树的包扎,露出内部洁净的枝干:“见效很快!”黄新忠坦言,虽然处理细枝仍是难点,但团队已在试验更简便的“刷白”法,便于推广。
更令人惊喜的是,一次田间闲聊带来了新思路。偶然听到果农们议论:“怪了,嫁接了柰树枝的两棵桃树,就没有得褐斑病!”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黄新忠立即着手试验“嫁接疗法”。
让桃树与柰树“喜结连理”,竟成就了一桩美事。这种创新的组合不仅为病害防治开辟了新途径,更在果业市场变化的当下,为果农提供了转型发展的新思路。
哪些新品种长势喜人,哪些技术难题亟待破解,又有哪些创新方法正在田间地头推广应用……黄新忠和建宁的农技专家,陪着省专家团队穿梭在一个个果园间,他们边走边聊,如数家珍般地介绍着建宁果业的发展现状。
省专家们也不时停下脚步现场指导:时而蹲下身察看土壤状况,时而拿起果枝示范修剪技巧,时而解答农户遇到的管理难题。他们带来的最新技术和实用建议,果农们听得津津有味,频频点头。
智慧果园 果树也过“精致生活”
在绿源果业的大棚里,一排排柰树整齐排列。省果树研究所研究员周蓉被果农们围着,当起了“果树造型师”,手把手教大家如何为柰树修剪。
“这根主枝剪了太可惜!”周蓉指着一条粗壮的枝条说,“它可是明年的结果主力军!”
“这根可以留,但旁边翘起来的要修掉。枝条太长会‘打架’,影响采光通风。”她耐心解释,“现在剪太早,十一月中下旬合适,配合大棚通风,效果更好。”
“柰树真有意思,耐贫瘠、长势旺,去年很晚还不落叶,让我捏了把汗。”傅兴安感慨道,“毕竟是刚接触没几年的新品种,还没完全摸透它的‘脾气’。今天听了专家讲解,心里总算有底了!”
作为当地公认的“果树达人”,傅兴安种了三十多年黄花梨和黄桃。他总带头尝试新品种、新技术,种出的果子品相好、品质优。
走进他的果园,就像来到“果树精品酒店”——果树住着恒温空调房,喝着精准调配的定量水,吃着科学有机餐,还穿着防虫防护衣。
“我们修剪下来的枝条都粉碎还田了。”傅兴安抓起碎屑介绍道,“我们正在尝试秋冬季大棚套种食用菌,这些碎枝条既能做菌棒基质,也能翻进土里沤肥。”周蓉表示:“这套循环模式很好,是现代果园发展的有益尝试,提高了大棚利用率。”
在傅兴安带动下,越来越多果农开始添置高科技“家当”。智慧农业的种子,正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建宁凭借高海拔、大温差、好水质和富硒土壤的优势,形成了“一梨两桃”(黄花梨、黄桃、猕猴桃)产业格局,面积和产量均居全省前列。
除了传统品种,李、柰等新品种也在这里落户。建宁正打造现代果业示范带,2000多亩核心区将带动5000多亩果园升级。
落叶果树品种与技术创新中心品种资源圃、桃主干形密植栽培及李新品种中试园、梨、柰避雨设施栽培……三天里,专家团队走访了十几个果园,为建宁果业把脉问诊。
在果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专家与果农面对面交流,从品种改良到市场销售,从技术研讨到产业蓝图,讨论热烈。这场科技服务既解了果农的燃眉之急,也为建宁果业长远发展借才引智、夯实根基,建宁正汇聚各方智慧,为果业高质量发展谱写新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闽公网安备350402020001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