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寒风凛凛,宁化县方田乡朱王村古坑米粉生产工厂内热气腾腾,米香四溢,经过磨浆、煮熟、晾晒等工序,一袋袋包装好的古坑米粉通过网络销往周边地区。
古坑米粉是宁化传统特产,工艺独特、品质上乘,已有449年历史。2022年,古坑米粉制作技艺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23年古坑米粉入选省级“一村一品”。近年来,方田乡大力发展米粉产业,以跨村联建为抓手,引进公司生产运营,年产古坑米粉300吨、产值近400万元。
传承非遗老手艺
爽滑、有韧劲、久煮不糊,能一根根嗦,是古坑米粉的特点,每一根都挂满汤汁,很是过瘾。一根根看似寻常的米粉,背后却大有乾坤。
“米粉要选用优质的早稻米为原料,做粉干的前一天将大米浸泡,将米磨成米浆后挤干水分成团块,再把掰成条状的米浆把握好火候煮上10分钟左右……”上月17日,古坑米粉展示中心里,古坑米粉技艺非遗传承人罗国城向游客介绍手工米粉的制作技艺。
“一份合格的古坑米粉要经过山泉水浸泡、磨浆、煮熟、晾晒等十二道工序。舂米团更是重要步骤,要实实在在,不能偷工减料,要舂烂舂透直到闪闪发亮为止,否则做出的粉干不好吃。”罗国城介绍起古坑手工米粉如数家珍。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古坑村民小组家家户户都做米粉,是远近闻名的米粉制作专业村。古坑米粉制作是罗国城家世代相传的技艺。1987年,罗国城18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古坑手工米粉技艺。体力是第一关,磨米、舂米团、绞粉都是耗费体力的“粗活”,半天下来,罗国城常常忙得腰酸背痛。火候是第二关,米粉下锅要时刻关注火候,确保米粉煮出来不粘连、有劲道……接下来两年,每天在父亲教导下做四五小时的米粉,罗国城渐渐摸清了门道。
“古坑米粉是祖传的技艺,我也是在‘粉坑’里长大的,对古坑米粉有着很深的感情。在做学徒的时候,不是抱着学手艺赚钱的心态,而是带着传承技艺的责任。”罗国城说。
产业焕发新活力
上月,总投资上千万元的宁化古坑米粉及农特产品生产加工项目正式投产,建成古坑米粉展示中心,购置全自动米粉机、米线机等设备,可实现年产古坑米粉600吨。
走进古坑米粉生产车间,新上的压榨机将米浆压榨成米粉块,经过搅拌,米粉“坐”上输送带到达切粉机,切好的粉干送入老化房进行二次发酵,再进行“蒸制”和“洗粉”。没多久,一条条晶晶莹莹的“银线儿”出炉,等待最后的晒干。
“我们聘请罗国城作为技术顾问,通过对生产线改造升级,提升产能,推动古坑米粉往现代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原来6个人每天生产米粉300公斤,技改后3个人就能生产1000公斤。”荣华米粉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华东介绍。
近年来,因成本高、效益不佳等原因,手工制作米粉的村民越来越少。如何推动古坑米粉向现代化、产业化迈进,是方田乡党委、政府长期以来着力研究的课题。
2021年,方田乡以跨村联建为抓手,将古坑米粉产业确定为乡村振兴重点发展产业,统筹朱王、方田、村头、大罗等联建村土地、资金、信息等要素资源,引进荣华米粉有限公司发展古坑米粉产业,形成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生产、品牌化销售的米粉产业链,实现联建村村财年均增收10万余元。
好米才能出好粉,优质的早稻米从哪来?方田人专门为制作古坑米粉种植了3000多亩78130早稻,这种稻磨出的粉质细腻,做出来的米粉爽滑不粘牙,且不易煮糊。公司鼓励村民规模化种植米粉专用稻,并与村民签订长期收购合同。
米粉产业的蓬勃发展,让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荣华米粉有限公司吸纳当地村民5名,村民通过灵活就业每年可增收1.5万余元。
借势而为圈“新粉”
上月19日,在古坑米粉包装车间,打包装车的古坑米粉一部分以批发形式,销给宁化的线下超市和酒店制作客家小吃勺子粉;另一部分则翻山越岭成了上海市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年底是米粉的销售旺季,米粉主要销往上海、福州、泉州等市场。正在打包的150多公斤米粉是上海二加一商贸有限公司的订单。”总经理陈华东指着桌上码放得整整齐齐的古坑米粉笑着说,“2024年最大的收获就是打开了上海市场。”
2024年9月,古坑米粉再次亮相第七届上海市对口地区特色商品展销会,现场成交1500多公斤,并达成多个意向订单。
“这个粉干Q弹有嚼劲,吃得出米香,很符合我的口味,我还准备和朋友一起来购买。”尝过米粉后,上海市民张女士连连称赞。
“乘着沪明对口合作东风,公司和上海二加一商贸有限公司、上海彼特福贸易发展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达成意向合作,开展实体推广销售和线上带货。”陈华东说,通过线上电商直播和线下实体推广双渠道销售,2024年营业收入300多万元。
此外,在山海协作推动下,古坑米粉参加了在泉州洛江区举办的农特产品推荐活动,进入洛江区机关食堂。在“客家祖地祭祖大典”的带动下,古坑米粉被世界客属社团带出国门,远销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
方田乡党委副书记吴承扬表示,接下来,当地将抢抓沪明对口合作、山海协作等契机,线上线下齐发力推动古坑米粉“走”得更远。同时,结合乡里的红色文化资源,推动米粉产业与‘红色研学’深度融合,打造红色名优特产,培养省级非遗、红色文化旅游新业态。非遗米粉焕新“圈粉”沙县小吃闻名遐迩,经过20多年发展,已有门店8.8万家,年营业额超550亿元,带动近30万人就业。在这支小吃大军中,女性从业人员占比超50%,撑起沙县小吃的“半边天”。如何为小吃产业“娘子军”保驾护航?沙县区妇联紧扣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成立沙县小吃产业链妇女联合会,聚焦妇女创业就业、产业集聚发展、困难问题解决等方面精准发力,助力沙县小吃这一富民产业再领风骚。打造精品钢企铸就卓越品牌福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