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采红:让菌菇在乡土里“破茧成蝶”
来源:三明日报 时间:2025-06-30 09:36

  夏日六时,晨光熹微。在沙县区夏茂镇的三明元利珍稀菇有限公司生育室里,一簇簇洁白饱满的鹿茸菇肆意生长,静谧的氛围中弥漫着淡淡的菌香。三明元利珍稀菇有限公司总经理邱采红正和技术总工一同忙碌地穿梭在菌架间仔细查看,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为即将出库的鹿茸菇把好最后一道关。

  “每日例行巡检两小时,既是品质把控,更是对工艺的持续优化。”邱采红说。吃完早饭后,她又马不停蹄地忙着出货的事宜,看着物流车缓缓驶出厂区,她眼中闪烁着欣慰的光芒。

  九年前那个毅然辞掉高薪工作,返乡创业的年轻姑娘,用青春和汗水,在虬城大地上谱写了一曲动人的乡村振兴之歌,成为了带动一方百姓致富的“新农人”。

  菌菇破土 从技术攻坚到规模量产

  回乡创业的决定并非一时冲动。当邱采红站在夏茂的田野间,看着闲置的农房和外出务工的乡亲,一个念头在心中萌生:为何不让这片土地生长出更有价值的东西?经过深入调研,她发现珍稀食用菌市场潜力巨大,而工厂化栽培技术正好可以破解传统种植的局限。

  这个发现让她眼前一亮——为什么不在家乡发展珍稀食用菌产业?

  创业初期的艰辛如菌菇破土前的黑暗期,选址、建厂、技术攻关……每一环都充满未知挑战“。投建的时候多亏了沙县区委领导、夏茂镇领导班子及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帮助我们解决了用地和冷库项目优惠政策等问题。”邱采红回忆道,眼神中流露出感激。“占地100亩,2.6万多平方米的标准化生产厂房终于如期建成了。”

  然而,硬件设施完备只是第一步,关键的技术难题接踵而至,这让她陷入了困境。“最开始每袋的产量只有200多克,完全不敢大规模生产。”邱采红回忆道。

  为此,她踏上“双轨突围”之路:向外,带领团队扎根连云港、武汉等地的龙头企业跟班学习,请专家驻场指导;向内,在实验室搭建起菌菇实验室,昼夜不停调试原料配比。

  “原料配比的配方需要一个个去试,不断地观察培养皿里面菌丝的蔓延情况,仔细地记录下水分、微量元素、养分等参数。”翻开泛黄的实验记录本,她感慨万千。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邱采红和她的技术团队连续半年不断研发下,终于攻克菌种培育的技术难关,实现了每袋产量达500克。2018年初,珍稀食用菌也开始了规模化生产。“我们的鹿茸菇住在‘高级公寓’里,温度、湿度、光照都精准控制,打破了季节限制,实现了全年出菇。”邱采红自豪地介绍。如今,年产量7000多吨,年产值7000多万元。产品不仅畅销省内,还远销广东、湖南等地,深受消费者喜爱。

  菌香远播 从产业升级到乡村振兴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邱采红深知传统农业必须插上科技的翅膀。

  “通过规模化袋料栽培食用菌,向微生物要热量和蛋白质的同时,破解了‘菌林矛盾’,进一步托起百姓‘舌尖上的幸福’。”邱采红介绍,公司成立以来,不断深化与福建农林大学的产学研合作,并建立了专业的研发团队,已获得多个发明专利及20多个实用新型专利。

  “我们的鹿茸菇作为炖盅原料,供应全国十分之一的小吃店。”让邱采红特别自豪的是,公司的产品已经融入沙县小吃的产业链。“这不仅为公司开辟了稳定的销售渠道,也为沙县小吃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站在产业融合的角度思考,邱采红又带领团队开发了食用菌观光项目,将7号厂房改造成集研学、旅游、科普于一体的示范基地。“每年有5000多名游客和学生来这里参观学习,他们不仅了解了食用菌的知识,更感受到了现代农业的魅力。”邱采红说。这种“农文旅”融合的发展模式,不仅延伸了产业链,也为乡村带来了人气和活力。

  在邱采红的创业版图上,始终镌刻着对乡土的深情。公司成立以来,已为300多名留守妇女提供了灵活就业岗位,吸纳10多名困难户就业。在红菇采收季,公司组织村民统一采收,通过科学烘焙和分级后销售到电商平台,近5年共销售红菇12万斤,带动农民增收2000多万元。

  “看到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孩子们不再成为‘留守儿童’,我感到特别欣慰。”邱采红说。她还通过培训木耳、香菇、竹荪等食用菌种植技术,帮助500多名村民增收致富。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