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废弃物是在农业生产不同环节产生的副产物,主要包括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废旧农膜等。我国每年产生秸秆8.65亿吨,畜禽粪污30.5亿吨。农业废弃物是农业生产的“另一半”,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用则利、弃则害。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动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任务和关键举措。
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农业绿色发展重大行动,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扎实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取得积极进展。一是秸秆综合利用水平稳步提升。2019年以来,在全国实施秸秆综合利用行动,支持2579县次整县推进秸秆利用,因地制宜推行秸秆科学还田技术模式,加快秸秆离田多元高效利用,鼓励企业开展规模化、产业化利用。全国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88%以上,农用为主、多元利用的格局基本形成。二是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成效显著。逐步扩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覆盖范围,有效提升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处理能力。实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支持畜牧大省、粮食和蔬菜主产区、生态保护重点区域的299个县,整县开展粪肥就地消纳、就近还田试点,促进粪肥就地就近还田利用。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9.4%,实现由治到用的转变。三是废旧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治理取得实效。严厉打击非标地膜入市下田,推广加厚地膜和全生物可降解地膜,推进地膜科学使用回收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率分别达到80%和78.9%。四是科技支撑更加有力。强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创新,组建国家农业废弃物利用、畜禽粪污处理等创新联盟,深化产学研企协作。建设秸秆还田、粪污成分、地膜残留等监测点,摸清底数、建立台账,及时掌握动态变化。
随着我国粮食、畜禽、果菜等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和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废弃物呈现规模企稳、产生集中、高值利用等趋势,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路径仍有堵点、政策机制存在短板、利用水平仍有提升空间,加快构建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从认识上看,农业废弃物具有多重属性,“弃之为害、用之为利”。不同生产经营主体的认识不同,农业环保监管难度大,市场化利用机制还不健全,影响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业稳定发展。从技术上看,农业废弃物低成本预处理、清洁高效转化等核心技术以及高值利用产品创制等仍存在瓶颈,资源化利用标准规范尚不健全。从效益上看,农业废弃物收集运输成本高,尤其是,畜禽粪污水分含量高,收集时“拉着水来”,利用时“拉着水走”,综合利用成本高企而产品价格受限,缺乏市场竞争力。从模式上看,“楼房养猪”、设施农业等规模化集中种养模式快速发展,农业废弃物就地利用、就近消纳难度提升。
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乡村生态振兴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到2030年,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明显提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88%以上。实现这一目标,要强化政策引领、技术支撑、典型示范、主体培育,确保取得实效。一是提升处理能力。持续深入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农膜科学使用处置等重大行动。整区域整建制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进一步提升粪污、秸秆、农膜等农业废弃物利用设施装备水平。同时,培育一批开展粪肥还田、秸秆收储和利用、农膜回收处置等服务的社会化服务主体,创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组织运行和联农带农模式,形成发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的技术模式、组织方式和运行机制。二是强化科技支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创新应用。加强农业废弃物处理及高值利用关键技术装备科技攻关,重点突破轻简化低成本收集转运、高效清洁转化、循环固碳以及高值利用等技术装备和产品,集成适用于粮食主产区、规模化养殖场、设施农业园区、第三方集中处理等不同场景的成套装备与技术模式,提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水平。开展农业废弃物高值转化、肥料化还田利用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进一步完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标准体系。三是健全长效机制。强化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市场监管等部门协同推进机制,建立完善多部门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推进格局。健全农业产排污、废弃物资源、地膜残留等调查监测机制,持续开展秸秆还田、粪污产排污与粪肥还田、农膜残留等长期定位监测,完善农业废弃物资源台账,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动态管理。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