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高防御农业自然灾害风险能力,做好农业灾害风险早测早防,1月19日,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风险区划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上介绍了近年来卫星遥感在农业风险感知及区划调整中的应用,交流探讨了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制订全国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区划的意义及要点等相关问题。
会议指出,农业气候是农业生产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最大变量。据有关专家研究,近40年来,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农业自然资源时空格局和农业生产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农业中长期气候变化研究,探索农业自然气候变化的规律性,根据农业气候变化制订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区划。这将有助于对积极应对农业防灾减灾、及时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为农业现代化和推进农业强国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会议强调,加快制订高水平的全国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区划,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合理科学划分农业自然风险类型、种类及区域;要坚持摸清我国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底数,探索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发展变化趋势;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提高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的科学性和适用性;要坚持系统深刻研究提出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的区域性特征,并同步研究提出区域趋避利害、防灾化险的农业应对策略。
农业农村部、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中国遥感应用协会、中国信息协会和对外经贸大学等单位领导和专家共30余人参会。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