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备奶牛(犊牛)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来源: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 时间:2024-06-11 15:45

  犊牛的健康培育是奶牛生产的重要环节,是养好奶牛的第一步,是建立高产奶牛群体的基础,关系着牛群未来的生产性能和养殖效益,当前,奶牛养殖面临效益低迷的市场形势,部分奶牛场在后备奶牛(犊牛)营养和管理上投入减少,降低培育目标和标准,易导致“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培育成本高、生长速度慢”等生产问题,为进一步指导养殖场户做好后备奶牛(犊牛)饲养管理,提出如下技术要点,供业内参考:

  一、初乳期犊牛的饲养管理

  1.新生犊牛的护理。产房应保持环境安静,干燥、清洁,有充足的稻草、麦秸等垫料,犊牛出生后,应立即擦净口鼻中的黏液和异物,擦干体表黏液。脐带的处理和消毒应按照GB/T37116规定执行,以预防脐带炎症发生。如果有副乳头,应剪除,并消毒创口。记录新生犊牛体重、体尺数据,填写产犊记录,建立奶牛基础档案。2周龄内,应给牛打耳标,建议推广利用电子耳标。犊牛舍每周消毒一次,应保持安静、清洁、干燥、背风向阳、冬暖夏凉。

  2.初乳饲喂。犊牛在出生后1h内,应尽早人工饲喂质量合格的初乳,初乳质量和饲喂量应达到GB/T37116规定。奶温应保持在37℃左右,并做好相应记录。犊牛出生后12h~24h,应再次饲喂初乳2L,犊牛每次喂完初乳后1~2h,饮用35~38℃温开水一次。如果犊牛在出生后不能自行饮奶,要采用专用的初乳灌服器灌服足量的合格初乳。将多余初乳按2kg标准统一装瓶进行收集,记录采集日期、母牛编号、初乳质量等信息,-20℃冷冻保存,以满足新生犊牛出生后尽早哺食初乳的需要。

  3.初乳质量评价。不同胎次、不同体质的母牛产后初乳质量不同,应采用比重计或折光仪测定初乳比重和折光率,进行质量评定,优质合格初乳IgG含量在50g/dL以上,折光仪读数20以上,密度计在绿色范围内。应在饲喂初乳后24h~72h采集血液,检测犊牛血清中总蛋白,检验初乳饲喂效果,当含量≥55mg/L时,表明被动免疫成功。被动免疫成功率应达到95%以上。

  二、常乳期犊牛的饲养管理

  1.常乳饲喂量。哺乳期犊牛采用犊牛栏(岛)小群饲养,哺乳犊牛使用巴氏杀菌乳或代乳粉饲养方式。奶温控制在38℃±1℃,日饲喂量为犊牛体重的10%~15%,每日饲喂2次~3次,或自动饲喂器自由采食。

  2.饮水与开食料管理。哺乳犊牛3日龄后,开始自由饮水,应保证饮水设施清洁,水质干净卫生,冬季应采用恒温水槽等设施提供温水,水温高于15℃。30日龄后可提供燕麦等优质牧草。哺乳犊牛营养需求要达到NY/T34标准,日增重应达到0.7kg~1.0kg。

  3.疫病预防管理。犊牛舍应采用通风设施,保证舍内空气质量,饲养面积应≥3㎡/头,在15~30日龄时,用电烙铁或药物去角。做好牛舍环境消毒,加强犊牛疾病防控,哺乳期内腹泻发病率15%以下,肺炎发病率10%以下,断奶时成活率95%以上。

  三、断奶期犊牛的饲养管理

  1.断奶日龄。犊牛生长到6周龄~8周龄,犊牛断奶时体重达到初生重2倍以上,体高增长10cm以上,连续3天开食料采食量达到1kg以上,达到断奶要求。

  2.控制断奶应激。犊牛断奶后,留在原地饲养1~2周后转入断奶犊牛舍,使犊牛尽快适应饲料和环境的改变,避免断奶应激。并提供自由饮水和犊牛料,每天的饮水量应达到干物质采食量的4~5倍。

  3.断奶后饲养管理。断奶后的犊牛综合考虑月龄、个体大小和体况进行合理分群,以适应群居生活,分群时要注意适宜的饲养密度,饲养密度应与采食槽位、饮水空间和牛床个数相匹配。一般每头犊牛采食槽位30~50cm,饮水槽位5~10cm,牛床个数与牛头数相同。牛舍环境要干净卫生、冬暖夏凉,牛床要干燥、平整、松软。定期防治体内外寄生虫和钱癣等疾病。对生长发育缓慢的犊牛找出原因,及时采取措施。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