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节气温变化大,如何减少家禽低温应激引起的发病或死亡是很多养殖者碰到的难题。笔者认为减少家禽低温应激影响的核心是维持饲养环境温度稳定和增强家禽自身抗寒能力,主要抓好以下几点:
1.加强环境温控,打造“温暖小窝”。一是做好禽舍保温:封闭缝隙(门窗、墙角),屋顶和墙壁覆盖保温材料(如泡沫板、秸秆),防止冷风直吹。二是合理增温:使用暖风炉、煤炉(注意通风防煤气中毒)、电热板等设备,确保舍内温度达标(如雏鸡30-35℃,成年鸡18-25℃)。三是避免温差波动:早晚、雨雪天气提前增温,防止温度骤升骤降,每天温差控制在3℃以内。
2.加强饲养管理,增强“抗寒体质”。一是调整饲料:增加能量饲料比例(如鱼粉、油脂、豆粕等),为家禽提供更多产热“燃料”;补充维生素C、电解质,缓解应激反应。二是保证饮水:提供温水(18-25℃),避免饮用冰水导致肠胃应激,同时确保饮水充足,促进代谢。三是合理密度:适当提高饲养密度,利用家禽自身散热相互取暖,但需保证通风和活动空间,避免拥挤。
3.注意健康防护,降低“应激损伤”。一是加强通风:保温同时避免密闭缺氧,每天定时通风(如中午温度高时),排出氨气等有害气体。二是减少干扰:低温时家禽抵抗力弱,避免频繁转群、抓鸡等操作,减少人为应激。三是疫病防控:提前做好禽流感、新城疫等疫苗接种,定期消毒,避免低温叠加疫病导致死亡。(永安市农业农村局 何芳兴)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闽公网安备350402020001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