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夕,年味渐浓。记者走进位于三元区洋溪镇上街村的智信家庭农场,探访农场负责人张智明的“番茄天地”。
一踏入农场大棚,温暖湿润的气息裹挟着番茄特有的香气扑面而来,大棚内一片生机勃勃。一根根粗壮的藤顺着牵引绳奋力向上攀爬,红彤彤、绿油油,大大小小的番茄果实缀满藤蔓,长势喜人。
“经过这几年的摸索,我们的番茄在附近也打出了名气,不愁市场销路。”张智明一边熟练地查看番茄长势,一边向记者介绍。他在上街村扎根种植番茄已有 6个年头,回想起创业之初,诸多感慨涌上心头。
早年间,其家人投身生猪养殖。随着生态发展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村里的养殖场纷纷转型,他也动起了转行的心思。“洋溪是三明市区的‘菜篮子’,这里种植的蔬菜广受市民欢迎。考察市场后,我发现西红柿、黄瓜等品类价格相对稳定,有一定的利润空间。”说干就干,他毅然搭起大棚,开启了番茄种植之路。
万事开头难,不懂技术成了最大的“拦路虎”。“跑过大田、明溪等地,向蔬菜种植户取经,可同样的品种、技术,在洋溪却‘水土不服’。”他无奈摇头,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却没灭,既然线下“碰壁”,那就转战线上。
“听别人说以色列的番茄亩产能达40吨,一开始我不信,上网一搜,才知道人家靠的是先进温室技术、精准农业管理,还有好品种和高效灌溉施肥系统。”自此,他开启了漫漫探索之旅,上网搜索先进的种植技术,筛选优秀的番茄品种,在自家农场反复试种,一点点摸索适合洋溪水土的种植门道。
这番茄大棚看似平常,却处处藏着他的巧思和改良过的新方法。黑色塑胶布铺就的步行道干净整洁,番茄植株被精心栽种在一盆盆营养土里。每隔一米,藤蔓上都夹着一块黄色黏板,上面粘着许多蚜虫、粉虱、潜蝇等害虫。
“番茄结果后,挂上这黄板,既能防虫让果皮更光亮,又能保证番茄品质,一举两得。”张智明笑着说。
细节关乎成败。插在土盆里灌溉用的滴箭和分水器,是张智明经过反复试验,对比多个品牌后才选定的。在种植品种上,他更是精挑细选,这些年先后尝试过普罗旺斯番茄、草莓番茄等各类品种,只为筛选出最适合本地种植的番茄。
“现在用自动化滴灌降低了人工成本,裂果的技术难题去年也解决了,就是产量还想再往上提一提。”谈及新一年的种植计划,他说,“上周新苗已发芽,我打算试试三明市农科院的明番一号,还有浙粉,听说新品种连续坐果能力强、产量高,也能增加收入。”
走出大棚,张智明热情地向我们发出邀请:“走,去我新家坐坐,喝杯茶。”
跟随他的脚步,我们走进上街村的新型住宅小区。小区里热闹非常,正好他的邻居在办乔迁宴,附近村民都赶来帮忙,舂糍粑、包米粿,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年味浓浓。
张智明的新家宽敞明亮,两层半的错层结构,动静分区合理。“2024年2月,我们拿到新房钥匙后,一家人齐心协力装修搬家,今年就在新房里过新年咯。”张智明笑着说,言语间满是幸福与自豪。
新的一年,勤劳的夫妻俩打算接手镇上一家新门店,探索增收致富的新路径,让日子越过越红火。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