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沙县区夏茂镇长阜村,千亩茶园在晨雾中舒展新绿,宛如一幅生机盎然的画卷。走进宏苑茶厂,制茶流水线轰鸣作响,茶香弥漫在空气中,令人陶醉。
“根据太阳的强弱,摊叶厚度要精准控制在2—5厘米之间。”宏苑茶厂负责人林忠平,同时也是沙县红边茶第四代传承人,正将新采摘的红边茶鲜叶均匀地撒在晒青布上。他解释道:“等到鲜叶失去光泽,青气减退,叶片呈现萎凋状态,下垂且失水率达到10%—15%,就可以将萎凋好的青叶收入做青间了。”
沙县红边茶是沙县独有的茶叶珍品,因冲泡后呈现“绿叶红镶边”的独特外观而得名。夏茂镇作为其主产地,见证了这一茶叶传奇的诞生与发展。2022年,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沙县红边茶制作技艺赫然在列,为三明茶文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标志着这项古老技艺在新时代重焕生机。
翻开泛黄的《沙县志》,沙县红边茶的历史如同沙溪河水般奔涌而来。早在唐武德四年(621年)沙县定名之前,这片被陆羽《茶经》称为“岭南”的沃土上,茶树已沿着沙溪两岸扎根生长。到了宋元丰年间,隶属延平府的沙县因“红边茶”成为贡茶产地,开启了长达数百年的荣耀之路。真正的鼎盛始于清同治年间。1864年,首批1.8万箱红边茶从琅口码头起航,经沙溪入闽江,转香港销往海外。最盛时,琅口长街18家茶行昼夜灯火通明,茶商们流传着“十船生丝九船茶,一船瓷器到天涯”的歌谣,生动描绘了当时的繁荣景象。
然而,时代的浪潮太过汹涌。清末民初,战争爆发,海运受阻,闽茶包括沙县茶的产量开始下降,茶庄接连倒闭。到了民国后期,连老茶农口中的“三红七绿”“日晒成边”等术语,都成了模糊的传说,沙县红边茶制作工艺逐渐失传。
沙县红边茶是当地文化的重要象征,如何复兴这一传统技艺成为当务之急。2009年,一场轰轰烈烈的沙县红边茶发掘开发工作正式启动。
挖掘之路充满艰辛。沙县红边茶制作工艺失传已久,开发团队只能通过查阅大量历史资料,走访民间传人和相关专家,初步了解红边茶加工工艺,并由宏苑茶厂组织沙县红边茶的试制工作。试制过程中,茶叶发酵程度难以把控,晒青时间过长或过短,炒焙火候出现偏差等问题接踵而至。然而,团队并未气馁,在一次次尝试下,失传已久的红边茶终于成功面世。
沙县红边茶投放市场后,也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2010年,沙县红边茶荣获上海世博会名茶评优“金奖”,并于2015年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在品牌建设与产业融合的征程中,沙县红边茶以标准化、数字化、场景化路径激活发展新动能。当地制定并颁布了《沙县红边茶》四项团体标准,为产业规范化发展筑牢根基。同时,依托区块链、大数据技术搭建“认标购茶”溯源平台,构建可信高效的质量管控体系,实现从茶园到茶杯的全程溯源,让消费者“看得见品质,信得过源头”。
为持续扩大品牌声量,当地连续两年举办“沙县红边,香飘四海”公用品牌推介会,以创意情景剧、点茶茶艺等多元形式,结合VCR知识科普与产品展销,立体化传播红边茶文化。此外,还积极组织参与15场全国性茶赛、展会及“沙县小吃华夏行”等活动,进一步提高沙县红边茶的知名度。
以茶促旅,借旅兴茶。在三产融合领域,沙县区立足“中国绿都・最氧三明”的生态优势,整合土堡、民俗、红色文化资源,推动龙头茶企打造集制作、展示、销售于一体的生态茶基地。同时,积极培育茶民宿、茶艺馆、茶庄园等多元业态,开发茶园体验、养生、自驾游等特色线路,实现“茶园变景区,茶厂变展馆”,为沙县红边茶注入文旅新内涵。
从清末的万吨出口,到如今的地理标志,沙县红边茶的传奇从未中断。那些关于坚守、传承与创新的故事,都化作了杯中那抹经久不散的茶香,续写着属于新时代的传奇。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