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天刚微亮,建宁县溪源乡楚尾村的农田一片静谧。农户王昌荣已站在田埂上查看水情。
田块早已翻耕平整,但并未立即播种,而是实施一项生态耕作措施——稻草还田。
原来,上月杂交水稻刚收割完,王昌荣就忙活起来:将鲜稻草切段,均匀撒回田里,随即引水入田,撒施生石灰,再用旋耕机将草秆深深翻埋进泥土。
稻草是肥田的“粗粮”,但在腐化过程中易使土壤偏酸,且分解速度较慢。此时撒上生石灰,能中和酸性,为分解稻草的微生物营造舒适的“工作环境”,加快稻草腐烂速度。同时,生石灰还能为土壤“补钙”,抑制病菌和虫卵,给土地“消毒”。
“既养地又防病,为明年丰收打好基础。”王昌荣介绍,这段时间关键是管好水。到12月份,开好排水沟,让田间水分自然落干,便可开始起垄,为烟叶移栽做准备。
金叶刚收,青禾又种。建宁县的烟稻轮作模式,利用自然生态规律,实现了土壤健康、作物高产和生态保护的多元目标。
前茬烟草在土里留下肥料“余粮”,滋养后作杂交水稻;水稻则以水旱轮作“回馈”,为土壤松土。待到稻草还田,又化作天然绿肥,反哺下一季烟草,形成绿色循环。
今年,建宁县推广烟稻轮作5.4万亩,其中3万亩实现稻草还田生态循环,带动农户亩均综合收入超过9000元。
更难得的是,新技术贯穿生产全程:北斗系统精准起垄,无人机“飞防”统防统治,烤房“云烘烤”智能调控,高效机械不断升级。苗棚变秧棚、烤房兼烘房、烟机亦是农机,基础设施共享共用,真正实现“一棚多育、一房多用、一机多能”,资源利用更集约。
一片田,两季收,钱袋鼓,生态优。建宁县的烟稻轮作模式,正沃野生金。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闽公网安备350402020001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