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索 引 号: SM00118-0400-2024-00017
- 备注/文号: 明农函〔2024〕56号
- 发布机构: 三明市农业农村局
- 公文生成日期: 2024-05-20
- 有效性:有效
- 有效性:有效
- 有效性:失效
- 有效性:废止
答复类别:B
涂忠阳委员:
首先,衷心地感谢您对我市乡村振兴工作的关心和关切。您提交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乡村振兴工作的建议》(第20241032号)提案已收悉,该提案由我单位会同市委政法委,市发改委、司法局、商务局办理。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嘱托,学习“千万工程”经验,聚焦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走出一条具有三明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一是富民产业更具特色。发展壮大现代种业、高效林业、精品果蔬、生态养殖、优质烟叶等五大优势特色产业。4个县成为全国杂交水稻制种大县,全市杂交水稻制种面积、产量保持全国第一,全省唯一5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每个县(市、区)均有项目入选,入选全省首个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二是乡村风貌更有颜值。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推动乡村从局部美迈向全域美。在全国率先探索推行河湖长制,金溪(将乐段)入选全国美丽河湖,成为全省唯一环境空气质量100%达标市;4个县入选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3个县入选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三是农村改革更加深入。持续推进林改、医改、教改、农村土地制度等改革,让广大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林业碳票实现全国跨区域交易,6项林改成果列入中办、国办《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列入全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整市试点,颁布全国首部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地方性法规。四是基层治理更富实效。在全省率先探索“跨村联建”“人才回引”等模式,搭建“e三明”“明心通”等治理平台,形成乡村善治、智治新格局。524个村获评全国、全省乡村治理示范村,全省最多;组建联村党组织223个,覆盖村869个、占总村数50%;“侨乡枫桥”入选全国“枫桥式工作法”。
下一步,我们将针对您提出的四条建议,结合我市实际,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力求突破。
(一)着力提升农村建设品质。一是补齐短板弱项。加大乡村建设投入力度,聚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短板弱项,实施农村建设品质提升暨乡村建设行动六大工程,推进一批交通、供水、电力、通信、水环境等重点项目落实落细,计划完成年度投资20亿元以上。二是推动资源下沉。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完善全民健康管理和分级诊疗体系,推行轮流巡诊、远程会诊等机制,提升乡村医疗服务能力,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标率96%以上。保持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持续抓好薄弱校、农村校整合提升,持续推进“雏燕”关爱行动、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等特色做法,提升基层教育水平。三是提升人居环境。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坚持“一村一特色”“一村一主题”定位,科学划定村庄类型,有序推进搬迁撤并,狠抓“三线六边”环境整治,大力实施乡村厕所、污水、垃圾“三大革命”,持续推进农业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整治,积极开展“无废乡村”创建,创新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推动乡村从局部美迈向全域美。
(二)加快推进三产融合发展。一是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坚持把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作为发展县域经济、乡村经济的关键突破口,大力推行“一条产业链、一个工作专班、一个专项规划、一套扶持政策”工作机制,集中精力推进竹木、现代种业等特色产业链建设,鼓励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一企一策”推动明一乳业、名佑食品等本土企业做大做强。二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沙县小吃、生态茶等特色富民产业,做强“土特产”文章,加强特色农产品品牌市级统筹,打造“绿都明品”等区域公用品牌。同时,以环大金湖旅游度假区建设为载体,加强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资源整合,实行产品共推、品牌共用、市场共拓,大力发展森林康养、特色民宿、研学培训等新业态,推动文旅融合、农旅融合发展。三是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加大产业就业帮扶力度,衔接资金优先支持联农带农富农产业,确保用于产业的比重超过60%。进一步总结推广移动智慧菇房、庭院来料加工等庭院经济模式,指导群众更好利用闲置空间、闲余劳力、闲散时间,就近就地多渠道增加收入。深入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支持家庭农场组建合作社、合作社组建联合社、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完善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
(三)持续提高乡村治理水平。一是建强基层组织。树牢大抓基层导向,推动基层党建“整乡推进、整县提升”,推广“跨村联建”“人才回引”等党建模式,研究制定激励农村干部担当作为、推动农村党员集中培训全覆盖等政策文件,完善村干部选育管用、激励保障、教育培训等机制,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二是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坚持政府投入引导、农村集体和农民投入相结合、社会力量积极支持的机制,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建立健全村级民主协商议事平台,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等村级重大事项民主决策机制,引导广大群众参与乡村振兴事务决策。同时,将垃圾分类、污水治理等纳入村规民约,通过评选美丽庭院、文明家庭,探索设立“垃圾兑换超市”等,引导村民培育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文明乡风,自觉做好房前屋后、大街小巷、庭院内外的绿化美化,营造良好的乡村环境。
(四)加强法治乡村建设。一是加强“法律明白人”培育。联合市法学会,组织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推进省内高校“蒲公英”普法志愿者“送法下乡”,在村规民约制定、政策法规宣传、矛盾纠纷化解、法律服务引导等方面发挥引导作用。二是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立足“巾帼蒲公英”“生态蒲公英”等多个品牌,通过编排节目巡回演出、方言宣讲声入人心、拍摄视频扩大宣传、摆摊入户悉心讲解、短信微文全面覆盖等多样方式开展普法活动,深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专项行动,推进农村扫黑除恶常态化,严厉打击农村赌博、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三是聚焦重点对象普法。切实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全面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创新开展青少年普法活动和法治实践活动,深化依法治校工作,进一步完善政府、司法机关、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参与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新格局。
领导署名:李光明
联 系 人:汤茂松
联系电话:8242109
三明市农业农村局
2024年5月20日
(此件主动公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