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索 引 号: SM00118-0400-2024-00022
- 备注/文号: 明农函〔2024〕62号
- 发布机构: 三明市农业农村局
- 公文生成日期: 2024-05-22
- 有效性:有效
- 有效性:有效
- 有效性:失效
- 有效性:废止
答复类别:B类
林建忠委员:
《关于做好我市“土特产”这篇大文章 推动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全链条升级的几点建议》(第20241080号)由我单位会同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文旅局、市商务局等单位办理。现将有关情况汇总答复如下:
一、主要措施成效
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地方资源禀赋,积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写好我市“土特产”文章,创建农业强市,取得一定成效。
(一)打造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1.围绕做优一产“土特产”。深入实施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3212”工程,推进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向适宜区集中、向产业园区集聚,目前已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园(建宁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国家级、省级产业园4个、武夷岩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产业集群5个、永安市青水畲族乡等农业产业强镇6个、将乐县万安镇等省级产业强镇6个、三元区莘口镇高山村等“一村一品”专业村142个。
2.围绕做大二产“深加工”。推动产学研用深度合作,开发高附加值农产品,鼓励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和引进了名佑、科宏和华农等行业龙头企业,累计建成159个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中心,福建江山美人茶业有限公司、三明市河龙贡米股份有限公司等评为省级农产品加工观光园,创建农业产业化省级示范联合体38家。
3.围绕做精三产“农文旅”。2019年三明市在全国设区市率先提出“全域森林康养”理念,成立三明森林康养协会,采用“森林康养+文旅、体育、研学”模式,有机衔接医养、休闲、健康等方面,发展森林康养新业态。目前,已设立全国首个森林疗养三明工作站,培育大田县翰霖泉睡眠疾病治疗、清流县天芳悦潭抗癌调理疗养、明溪县紫云观鸟休闲等特色产品,建成省级以上森林康养基地40个,2023年全市实现营业额19亿元。
(二)实施品牌农业发展战略
1.打造特色农业品牌。2023年全市新增“三品一标”认证产品数79个,累计认证734个产品,其中,绿色食品330个;有机农产品49个;无公害农产品(不含水产品)326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19个。组织开展第一批“绿都明品”系列农产品评选认定工作,评选出首批40个区域特征明显、产品质量好、知名度高的“绿都明品”系列农产品。尤溪金柑、泰宁大米等12个产品列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入选产品数量位居全省首位。永安黄椒、建宁黄花梨荣获2023年度福建十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称号;品丰园牌鲜鸡蛋、晶裕牌泰宁大米、建绿牌锦绣黄桃荣获2023年度福建名牌农产品。
2.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开展农产品电商工作,通过建立优势农产品名录,全市甄选直播带货企业170家343款优质产品,并同步完善直播选品库,形成随时播随时选模式,直播商品销售转化率同比增37%以上。连续3年举办“乐购三明”直播节,创新开展“政府+企业+社会”三位一体联动参赛模式,活动期间,累计发布短视频超6万条,开展直播超5万次,抖音话题播放量突破 3.6亿次,累计销售额超 3.9亿元。
3.把握对外合作重要机遇。扎实推进沪明对口合作工作,推动全市400多款三明农特产品登陆上海“百县百品”等30个线上线下销售平台。全市引进旱稻、西红花等31个上海农业新品种,引种试种推广种植面积达1.2万亩。推动上海祥鑫明溪核心育种场等5个总投资7.5亿元项目落地。新建鲜笋、柑橘、冬瓜、葡萄等5个上海农产品保供基地。
(三)落实科技兴农人才助农理念
1.加大科技投入支持。3年来全市共有“抗病优质杂交稻新品种“秝两优5816”配套技术熟化与示范推广”“无患子皂用新品种创制及高效繁育技术创新与应用”“鳗鲡养殖尾水生物生态处理技术示范推广”“小型杂交兰新品种选育及种苗繁育技术示范推广”等156个农业领域项目获省、市科技计划立项,累计获3813万元经费支持,吸引社会投资超1.26亿元。
2.加大人才招引力度。近年来,我市先后从中国农科院、中国林科院、南京林业大学、上海农科院、福建农林大学等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选任省级个人科技特派员1873人次,组建省级团队科技特派员294组次服务我市优势特色农业,加快了先进、成熟、适用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带动培育了一批农村技术能手和科技示范户。引导鼓励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2023年全市共招募派遣省市级“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236人,比去年增加3人。突出公益性岗位安置作用,全市公益性岗位共安置高校毕业生69人,开发安置基层公共管理社会服务高校毕业生262人。
3.加大农村人才培育。2021年以来,三明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训工程,共投入资金2219万元,推广“移动课堂,流动办班,送教下乡,培育人才”等培训模式,分层、分类型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完成培训35176人次。实施高素质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全市组织高素质农民教育生源1527人报名参加本科和大、中专学历提升并享受“四免一补”(免学费、杂费、书本费、报名考试费,给予一定的生活费补助)的政策;农村初中以上毕业生报名免试入学福建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中职教育学习,已毕业401人。
二、下一步打算
下一步,我市将根据提案建议,学习贯彻“千万工程”经验,认真落实省委关于深化拓展“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市委关于推动“红色领航、生态领向、产业领跑、改革领先,促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工作部署要求,结合我市乡村产业发展实际,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工作。
(一)激活产业发展要素资源
1.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实施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3212”工程,推进我市创建的4个现代农业产业园、武夷岩茶、闽西禽蛋等5个产业集群项目建设,做大做强建宁县溪口镇、宁化县城郊镇等6个农业产业强镇和142个省级以上“一村一品”专业村,构建我市产业圈状发展格局。
2.推动土地规范流转。一是持续推进工商企业等社会资本流转农村土地不规范行为排查整改,探索建立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网签制度,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二是持续探索推广土地托管、土地信托、土地入股等经营模式,鼓励整村(组)托管、入股土地经营权,多种形式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3.配强乡村人才队伍。在完成高素质农民培训任务的基础上,围绕高素质农民培训教师和学员开展技能大赛和比武,通过产培结合,全方位展示三明市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成效。继续围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全链条升级,从人才招聘引进、培养及落实人才待遇等方面,加强乡村基层人才工作,助力我市乡村振兴发展。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培育壮大“新农人”群体,激发农业农村创新创业活力。
(二)提高农业产业附加值
1.打造品牌农业。持续推进“绿都明品”区域公用品牌创建培育,开展认证工作,确保2024年新增“三品一标”认证产品数40个以上。组织做好福建省著名农业品牌评选活动,力争获得1个福建省十大区域公用品牌和2个福建省名牌农产品。深入开展品牌农业宣传推介工作,积极组织我市品牌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种展示展销及推介活动,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导向作用,利用各级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介开展品牌农业宣传报道,讲好品牌故事,不断提升我市农业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2.打造绿色农业。持续擦亮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县)
及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金字招牌,总结提炼好的经验做法并推广应用。强化标准引领,充分发挥166个省级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和2家国家现代化全产业链标准示范基地创建单位示范带动作用,加强技术推广,要创新体制机制,着力在绿色防控、标准建设、产品追溯、品牌打造、智慧监管等方面探索新路子、新途径、新举措。
3.打造数字农业。重点推进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农业物联网应用基地等数字农业示范工程建设,充分发挥试点示范的辐射带动作用。每年打造5个市级以上农业物联网应用基地,建成1家省级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同时积极推荐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申报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
(三)提升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
1.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条。围绕现代种业、高效林业、精品果茶、生态林业及优质烟叶等五大优势特色产业,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建宁、尤溪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积极建设沙县小吃预制菜加工园区,推广中央厨房等生产方式,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加快农贸分离,深挖农业产业税性环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业态,鼓励发展生物质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平台经济、直播带货、农村电商等新业态。
2.加快对外合作步伐。加快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以闽台乡建乡创合作为抓手,积极申报闽台乡建乡创合作省级样板争取资金支持,通过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在县、乡、村三个层面分别探索以服务本地居民为中心、兼顾城乡融合的“以乡建乡创助力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路径。持续加强与上海农委、上蔬集团、上勤集团等重点单位对接交流,培育新一批百县百品名单,在上海新建一批三明农产品营销中心,围绕鲜笋、柑橘、菌菇等农产品新建一批保供基地。用好“泉州市场+三明产品”、“泉州总部+三明基地”合作模式,推动泉州企业、平台公司在三明开展订单农业,共建农产品生产基地,支持笋制品、畜禽、果蔬、菌菇、预制菜等特色产品进入泉州党政企事业单位机关食堂及职工福利产品采购。
3.做好产业配套支持工作。落实好支持农科院高质量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引导鼓励农科院在新品研发、示范种植、技术推广等方面优先支持本土龙头企业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持续对接大北农、中粮、中储粮、先正达等头部企业和上海蔬菜集团、祥欣集团等上海企业及泉州食品加工企业、珠三角平台企业,发挥依托三明市生态优势、资源禀赋、产业基础、要素保障开展产业链招商。加快将乐县国家级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试点县及建宁县、清流县2个省级试点县项目建设工作。
领导署名:李光明
联 系 人:邓 科
联系电话:0598-8222079
三明市农业农村局
2024年5月22日
(此件主动公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