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茶器为尤溪茶讲新故事
来源:三明日报 时间:2023-07-07 10:28

  新石器时代的石制煮茶罐,早期的陶器、青瓷、青铜、玉器、琉璃茶具,唐代秘色瓷、宋代各大名窑、明代景德镇青白瓷等各式茶器,宋版、明版《茶经》……

  走进尤溪县“朱子茶文化陈列馆”,就如同走进一座茶文化博物馆,观赏从新石器时代至近代的100多件茶文化藏品,触摸尤溪茶业的千年变迁印迹,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浑厚底蕴,令人流连忘返,受益良多。

  馆内所展藏品均为茶具收藏家、尤溪乡贤吴锡葆慷慨提供。“这些是我二十多年收藏的部分藏品。看到尤溪有了这样一个品类最全、窑口最多的茶具展示陈列馆,我很欣慰。”吴锡葆说。

  收藏茶器填补茶文化空白

  吴锡葆,1971年出生,尤溪县中仙镇人。

  1994年,他从三明纺织技术学校纺织专业毕业后,没有到纺织厂上班,而选择到茶厂就业。“我对茶叶有着特殊的感情,当时就决定投己所好。”吴锡葆回忆说,在茶厂,他不仅自学茶叶方面的理论知识,还掌握了茉莉花茶的整套制作工序。

  1997年,吴锡葆走出茶厂,开始到尤溪县各乡镇的茶农家收购茶叶,深加工后,运往广西、河南、河北等地销售。靠着勤快,仅仅几年,他就把茶叶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2001年,吴锡葆到北京发展。当年一次北京茶叶展销会上,他就成功销售出5000多公斤的尤溪茶。成功的营销让他很快在北京站稳脚跟,也在这时,他开始收藏黑茶和普洱茶。

  “后来我觉得茶叶还得要茶具来配,从此开始收藏茶具。”吴锡葆说,几千年来,中国茶文化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然而茶叶作为消耗品保存不多,他想通过收藏茶具、茶书等相对容易保存的器物,来填补茶文化历史纪录的空白。

  “收藏茶具就像捡拾人生碎片,时不时拿出来泡泡茶,就像将自己的过去‘倒’出来品味一下,喜怒哀乐皆在其中。”吴锡葆从事茶叶茶具收藏已经有20多年,藏品有500多件/套。“收藏对我这个做茶叶的人来说,能够把我的文化底蕴衬得更深一点,把茶叶的品位提高一点。”

  吴锡葆告诉记者,收藏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以后会增值多少,而是在于这些几乎失传的东西,不至于流失海外、埋没人间,他只是一个帮忙整理的“过客”、一个暂时的“保管员”,展出就是让这些藏品回归社会的怀抱,让更多人认识,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5月29日,尤溪县两茶办和尤溪县融媒体中心精心打造的尤溪县“朱子茶文化陈列馆”开馆,吴锡葆收藏的茶具成为馆中的主要展品。

  灿烂茶器印证尤溪茶史

  “器为茶之父”,在中国茶文化久远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茶具不断发展变化,内涵不断丰富,引领了茶文化的潮流,同时也为我们解读古人的饮茶生活提供了实物依据。

  走进“朱子茶文化陈列馆”,历代茶具令人目不暇接。笔者观赏藏品,查阅《尤溪茶志》,那些茶具背后茶文化、茶历史越发分明。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滥觞萌芽的中华茶文化”,带耳杯、爵杯、匜、渣斗等映入眼帘,有陶器、青瓷,也有青铜、玉器、琉璃等,这个时期的茶具还有饮酒具和水具的影子,但器形已是十分轻巧。

  第二部分是“法相初具的唐代茶文化”,青瓷绝品——秘色瓷,青如天、薄如纸、声如磐的柴窑,以白为主、点釉彩装饰的邢窑,还有以花釉为主的鲁山窑,茶盏、茶托、茶炉、茶壶,款式多样。

  其中有一套“唐代银銮金茶道、香道组合”茶具尤其难得。该道组合有茶具、香道具和供奉佛祖真身舍利的佛像,是唐天子为迎佛骨时,献给佛祖的茶具。其中茶具“七事”包括茶碾子、茶埚轴、罗身、抽斗、茶罗子盖、银则和长柄勺,还有鎏金镂空鸿雁球路纹银笼、系链银火著、三足架银盐台、银坛子、鎏金银龟贮茶盒等。这套茶具不仅制作精美,而且用法与《茶经》所记互为印证,真实还原唐人的饮茶之风,体现了从贮藏、烘焙、研磨、过筛与烹煮、饮用的全过程,反映了唐代茶文化所达到的高峰,是唐代宫廷茶文化的历史见证。

  尤溪是千年古县,产茶历史悠久,最早可从唐朝陆羽《茶经·八之出》中找到依据:岭南生福州、建州。“当代茶圣”吴觉农在《茶经述评》中描述:福建路产茶仅限于建、剑两州,剑州相当于今南平市区及顺昌、沙县、尤溪等县,虽产量少,但品质特佳,常作为贡品。

  第三部分是“穷精极巧的宋代茶文化”,不仅有“官、哥、汝、定、钧”五大窑口的作品,还有耀州窑、磁州窑、建窑、吉州窑、湖田窑等烧制的精美茶具。

  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朱熹在尤溪诞生。降生第三天,其父朱松就用宋代贡茶“月团”为他“洗三旦”,并作《南溪洗儿》诗。元朝宰相脱脱在《宋史》里写道:“南剑州元丰茶产剑浦、将乐、顺昌、沙县、尤溪五县。”可见,尤溪茶叶在宋代已有一定规模。

  第四部分是“返璞归真的明代茶文化”,主要展出的是景德镇青白瓷,青花、五彩、斗彩、景泰蓝等工艺纯熟,轻巧而美观。

  明嘉靖《尤溪县志》记载:茶课钞二十五锭一贯一百六十文。“茶课”即茶税,说明在明朝,尤溪茶叶已有相当规模了。

  第五部分是“走向世俗的清代茶文化”,景德镇、龙泉窑和德化窑,增加了粉彩与珐琅彩装饰,使茶具更具观赏性。

  明崇祯、清乾隆、民国时期的《尤溪县志》都有“茶产二十都、二十三都者佳”的记载,清代时年可产茶115吨,尤其“五口通商”后,尤溪茶叶出口兴盛,在今新阳镇葛竹村建有茶厂和成片的规模茶园,加工的茶叶装箱销往南洋一带。

  第六部分是“涅槃重生的近现代茶文化”,展示了“珠山八友”的部分精品。民国期间,受社会动荡的影响,与茶具生产走入低谷一样,尤溪茶园也荒芜严重,面积仅余3000 亩,产量仅有50多吨。

  茶文化带动茶产业振兴

  茶、水、器三者之间的相互融合与升华,同样承载了尤溪茶产业的时代变迁。

  近现代以来,独具地域特性的尤溪茶成为福建地方名茶的代表之一,全县茶园总面积也达到9.27万亩。

  目前,尤溪县有1家省级龙头茶叶企业、4家市级龙头茶叶企业,企业注册商标179个,4家福建省著名商标,1家福建省名牌农产品;1件茶叶地理标志集体商标、1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个市级非遗项目、4个非遗传承人。2022年,茶叶加工企业达215家,全年完成茶叶产量1.51万吨,茶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超过18亿元。全县涉茶人员达4.5万人,人年均收入超3万元,茶产业已成为尤溪主要特色产业之一,成为尤溪促农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

  近年来,尤溪依托朱子文化,通过举办茶叶鉴评会、斗茶赛、茶艺大赛,积极参加茶博会、林博会、绿博会等展示展销活动,围绕“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积极培育打造尤溪特色茶叶区域公共品牌,先后被评为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全国重点产茶县和全国茶产业百强县。

  “尤溪好山好水出好茶,又有千年的茶文化底蕴,我想让尤溪的好茶和五千年的茶文化历史相结合,让尤溪的好茶能够走出深山、惊艳八闽、红遍天下!”吴锡葆表示。

  尤溪天顺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蔡宣顺在参观茶文化陈列馆后,深有感触:“作为茶商,平时对茶文化接触得比较少,‘朱子茶文化陈列馆’震撼到我了,今后要多钻研茶文化,助推茶产业、茶文化、茶科技‘三茶’融合,让尤溪茶产业走得更高更远。”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