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出好“丰”景 合出“兴”动能
来源:三明日报 时间:2024-07-03 09:29

  放眼三明乡野大地,座座村居错落有致,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旅游景点别具特色……一幅幅“农”墨重彩的乡村振兴画卷,在这片青山绿水间尽情地铺展开来。

  近年来,我市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动力,以推进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为载体,聚焦“五大振兴”,聚力先行示范,奋力走出一条具有三明特色的乡村全面振兴之路。截至2023年底,三明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5.9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822元。

  特色引导 产业共兴

  6月24日,走进建宁县溪口镇枫元村万亩制种基地,杂交水稻制种一片青绿。在一片杂交水稻田里,枫元村村民陆建勇正忙着为稻种喷洒920。“有的中制杂交水稻可以进行人工授粉了。”陆建勇说。

  2024年,建宁县计划种植杂交水稻制种16万亩,分早中晚三季,中制面积达8.5万亩。眼下正值插播中制杂交水稻生长的黄金期,稻田里随处可见忙碌的村民。放眼望去,一株株绿油油的秧苗,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作为农业大市,三明不仅是全省的“米袋子”,也是全国杂交水稻种子生产优势产区。近年来,我市颁布实施全国首部种子生产地方性法规《三明市杂交水稻种子生产管理规定》,加强与上海、北京农科院合作,扎实推进国家杂交水稻制种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区、“中国稻种基地”建设,端稳了“中国饭碗”。2023年、三明全市杂交水稻制种面积34.6万亩、产量7000万公斤,产量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一粒种子造福一方百姓的故事,是绿色三明久久为功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全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的一个剪影。

  立足当地实际,我市坚持延链补链强链,积极推进竹木、现代种业等特色产业链建设,鼓励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目前已培育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8家、示范社246家、示范场229家、现代农业产业园4个,明溪县、建宁县列入“福九味”中药材国家级产业集群。

  靠山吃山,融合闯新路。近年来,以环大金湖旅游度假区建设为载体,我市加强旅游资源整合,实行产品共推、品牌共用、市场共拓,大力发展森林康养、特色民宿、研学培训等新业态,推动文旅融合、农旅融合发展,2023年全市游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44.4%、52.3%。

  产业活起来,品牌亮起来。我市大力发展沙县小吃、生态茶等特色富民产业,做强“土特产”文章,加强特色农产品品牌市级统筹,打造“绿都明品”等区域公用品牌,已培育三明蜜桔等一批知名产品,全市累计获评农业“三品一标”产品919个,推动400款优质农特产品进入上海市场,去年新增沙县小吃加盟店1253家、总数达4456家。

  生态引路 城乡共美

  白墙黛瓦错落有致,亭亭水杉与镜湖相映成趣,这里,是三元小蕉村;古桥听流水、古巷踱闲步、隔窗赏村景,这里,是尤溪桂峰村……走进三明,一座座村庄仿如一颗颗璀璨明珠洒落在青山绿水间,涌动着乡村振兴的力量。

  以生态为底,我市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美乡村。近年来,设立三明闽台乡建乡创合作交流中心,引进上趣智业、跨界自造等12个台湾团队参与乡村规划建设,高质量抓好古村落、古街区、古建筑活化利用。同时,加强村庄风貌管控,培育38条乡村振兴精品线路以及沙县区俞邦村等一批精品村,三元区、泰宁县被列为省级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县,14个村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既要乡村美,也要乡村富。

  牢记“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理念,我市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发布全国首张林业生物资产票据,林业碳票首次实现全国跨区域交易,福建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累计交易金额超17亿元,6项林改创新成果纳入中央《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林长制工作成效获国务院表扬激励……一望无垠的青山,成为老百姓的幸福靠山。

  去年,将乐县白莲镇墈厚村以每吨15元的价格,将8013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林业碳票出售给上海汇洲建设集团,村集体获得12.5万元收入,用于竹山公路建设,方便群众生活生产。今年3月,沙县区富口镇白溪口村通过福建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向太平洋保险上海分公司销售总价10.9万元的7200多吨林业碳票碳减排量,用于抵消上海进博会碳排放,获得的这笔钱将用于村民医疗社保补贴……

  城乡统筹“比翼飞”,融合发展“一盘棋”。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三沙永”融合发展,加快生态新城开发建设,推进快速通道、生态旅游大道、闽江航道等通道项目,共计实施962个城市建设品质提升项目,打造区域中心城市,有力辐射带动了周边乡镇发展。

  县域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乡村,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单元。我市推进“小县大城关”建设,统筹建新城、修古城、管老城,提升城市便捷性、舒适性,形成泰宁古城等一批城镇建设样板,唱响了城乡共荣交响曲。

  资源下沉 民生共享

  崇际村位于泰宁县上清溪景区,是远近闻名的旅游村。“道路好了,游客多了,我们的收入也跟着涨起来。”村民杨美林常年在村里卖豆腐,这几年生意都不错。

  谁能想到,在十多年前,通往崇际村的道路,路面坑洼,制约了乡村发展。近年来,随着崇际村沿线15.3公里景点公路进行改造提升,崇际村的旅游事业欣欣向荣。改造后,这条路被省交通厅评为首批最美乡村“福”路。

  道路通,百业兴。我市连续12年把“四好农村路”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先后实施“镇镇有干线”“乡镇便捷通”等工程,积极推进农村旅游路、产业路、资源路建设。去年来,全市新改建农村公路338公里。截至目前,永安、泰宁入选“四好农村路”全国典型案例。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为新时代的乡村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描绘了美好图景。眼下,我市借鉴“千万工程”经验,着力构建基础设施一体、公共服务均等的城乡融合发展格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在推动基础设施下联方面,我市推进水利、交通、能源等设施向乡村延伸,8个邻县高速通项目、15个乡镇便捷通高速项目列入省级“两通”规划,闽江干流防洪提升工程(三明段)等项目加快建设,清流桐坑互通等项目建成投用。去年来,共铺设供水管网950多公里,实现建制村以上区域5G和光纤网络全覆盖、乡镇邮政快递网点全覆盖。

  聚焦公共服务下沉,我市加紧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完善全民健康管理和分级诊疗体系,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标率96.5%,基层诊疗量占比57.6%;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行“雏燕”关爱行动、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等特色做法,全市以“名校+农村校”模式组建总校81所,“总校制”改革入选全国基础教育优秀工作案例。

  美丽乡村,不仅美在环境、美在发展,更要美在人文、美在精神。我市积极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现市、县、乡、村阵地全覆盖,组织全市3.5万余名“文艺轻骑兵”下乡巡演,以美浸润,美丽乡村释放出无限活力。

  党建引领 乡村共荣

  小吃样板店、研学馆、休闲步道……3A级景区沙县区俞邦村,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

  几年前,当地党委政府考虑到村与村之间发展不均衡,便以俞邦村为联建主村,联合周边5个村党支部,益鑫合作社、宏苑合作社等2个合作社党支部共同成立俞邦片区党委,走上一条跨村联建引领产业融合型美丽乡村建设路子。

  去年3月,俞邦片区6个联建村党支部书记一齐上阵,以“助力乡村振兴‘小吃书记’申请出战”为话题成功“出道”,运用短视频展示推介沙县小吃传统制作工艺与文化、特色农产品等。“面干、红边茶是我们长阜村的特色,通过‘小吃书记’直播带货,拓宽了产品销路,增加了村民收入。”这是夏茂镇长阜村党支部书记张万泉的心里话。

  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要立足实际勇于创新,不断适应时代的需求,共同写好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

  聚焦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等问题,我市积极探索“跨村联建”模式,多措并举推动“大村带小村”“强村带弱村”,目前,全市成立223个联村党组织,覆盖869个村、占总村数的一半,实施联村项目1754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过10万元,其中超过50万元的村占比近1/4。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活力之源。通过创新“人才回引”工程,完善驻村第一书记、科技特派员等制度,出台推动各类政策措施,目前全市建立6300余人的在外优秀人才库,累计回引选聘1100名退役军人、机关企事业单位退休干部、在外能人、大学毕业生等到村担任村党组织书记、乡村振兴指导员等,所任职村村财平均增收6.5万元。

  强化党建引领,提升治理效能。我市深入践行“四下基层”制度,组织931个机关单位与1078个村级党组织签订共建协议,帮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惠民实事1300余件。同时,完善“一党委三中心(站)”、数字治理等机制,“边界枫桥”“乡贤共治”等做法入选全省新时代“枫桥式工作法”,全国、全省乡村治理示范村获评数量全省最多。

  跃马扬鞭启新程。立足新起点,我市将继续深入实施“千村示范引领,万村共富共美”工程,着力推动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