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源头活水来——市乡村振兴促进会调研指导挂钩村发展产业侧记
来源:三明日报 时间:2025-04-11 11:34

  “因地制宜,鼓励和支持村民发展庭院种养、手工制作、乡村民俗等形式多样的庭院经济,既美化人居环境,又拓展增收渠道”;“做好‘土特产’文章,打造本地农特产品品牌,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产业的有机融合发展”;“转变同质化发展模式,推进新型农文旅相结合,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增收”;

  市乡村振兴促进会(前身是三明市扶贫开发协会)自2013年6月成立以来,积极主动作为,每年都开展不同主题的调研活动。一次次深入实际的调研,聚焦各挂钩村发展产业,取得良好成效,受到群众的欢迎。2022年,被评为全市唯一的5A级社会组织;2024年,被三明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市乡村振兴先进集体。

  庭院经济焕发乡村生机

  2024年初,在各挂钩村调研指导时,市乡村振兴促进会领导发现村民房前屋后闲置地和村头村尾的空地较多,鼓励村民因地制宜发展种植养殖、手工小作坊制作、休闲模式、体验模式等形式多样的庭院经济。庭院经济小而精,投资门槛低,收益回报快,且经营灵活,能够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和家庭农妇,利用传统技能在家门口就业,获取收入,受到群众的欢迎。永安市乡村振兴促进会依托理事单位福建金福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大湖镇上甲村实施“树葡萄庭院经济”项目,共计45户农户庭院种植树葡萄360棵。该项目获得省民政厅、省农业农村厅举办的第2届“阳光1+1,奋进新征程”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公益创投大赛优秀奖。

  2024年6月13日和9月2日,《福建日报》先后以《庭院经济大有可为》《以农产品创新带动乡村产业兴旺》为题,刊发了市乡村振兴促进会指导挂钩村发展庭院经济的工作体会文章。

  农特品牌延伸乡村产业

  市乡村振兴促进会在各挂钩村原有发展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引导各村做好“土特产”文章,打造富有本地“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的农特产品品牌。宁化县淮土镇团结村种植湿籽花生历史悠久,而小黄瓜和白莲的种植,是个新兴产业。

  市乡村振兴促进会通过举办多期培训班,提高村民科学种植管理水平,让小黄瓜和白莲稳定产量和质量,增加村民收入。前些年还帮扶团结村先后建设小黄瓜加工厂、白莲加工厂、湿籽花生加工厂。2023年团结村的小黄瓜、湿炒花生取得SC认证,增加农特产品的附加值,逐步实现农特产品产业链的不断延伸。

  文旅融合带旺乡村人气

  市乡村振兴促进会领导在调研时,发现一些村干部思维不开阔,有的“坐井观天”,工作受到很大的影响,村里发展有局限性。对此,市乡村振兴促进会连续几年异地举办有关促进乡村振兴的培训学习班,使大家受到很大的启发,增添发展动力。

  建宁县溪源乡楚尾村党支部书记聂建东2024年初外出学习回来后,在建宁县乡村振兴促进会和溪源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他组织成立了酝酿多时的楚上堡文旅有限公司,村民入股占80%,盘活资源资产,注入烧烤、露营、农耕体验等新业态,结合实施楚溪中小河流域治理开展漂流、水上乐园、垂钓等水上娱乐活动,激活“周末经济”和“夜间经济”,让群众尝到了绿色发展的甜头。今年初,县乡村振兴促进会和乡党委又指导楚尾村新建“楚溪豆腐坊”,将其与“溪源明笋”“楚溪水酒”等文旅项目融合在一起,大力发展农文旅田园综合体特色乡村旅游,拓展增收渠道。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今年,三明市乡村振兴促进会在对挂钩村进行调研中,将按照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等精神,与乡村干部群众商量如何进一步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让产业发展之河,因“源头活水”持续不断而清澈不息。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