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家门口的地荒得长草,现在种满蔬菜随时摘,吃不完的还能卖钱。”9月15日,在建宁县黄坊乡黄坊村,村民邓小女正在自家门前的庭院摘豆角,身后瓜果藤蔓缠绕、蔬菜长势旺。这片曾荒草齐腰的“边角地”,如今成为村民的“聚宝盆”。
近年来,建宁县从盘活农村闲置土地入手,摸索“一户一院一特色”路子,让方寸庭院既当农民增收的“钱袋子”,推动乡村从环境美往“产业兴、百姓富、生态优”的方向迈进。
方寸之间藏效益
黄坊乡的庭院经济,从闲置资源开始。今年起,黄坊村从谢家湾、围仂两个小组下手,村干部挨家挨户量房前屋后的闲置地块,两个多月里,平整土地7.5亩,筑出28块规整菜园,架起660多米好看的栅栏,补好90多米挡墙。昔日乱糟糟的荒地、堆着杂物的角落,变成错落有致的“微田园”。
“不搞一刀切,就盯着农户身边的闲地琢磨。”黄坊村党支部书记朱继福说。为让农户真真切切得实惠,村里想出“村集体+农户”的联动法子。领着村民种辣椒、茄子、豆角等应季蔬菜,自家吃不完的,村集体统一收上来,卖到县城的超市和餐馆。
“半亩辣椒收400多公斤,村集体帮着卖,能挣2400多元!”邓小女说。
如今,黄坊村庭院作物全年总产量9000公斤,卖出5.5万元,带动30户120人增收,户均一年多挣1800元。更让人舒心的是,庭院经济让村民顾家、赚钱两不误,日子过得充实又红火。
庭院里的绿意,不仅让村民“钱袋子”越鼓越满,更让村子换上新模样。村里鼓励农户打造庭院花圃、微型果园,精心打造出3处特色景观。村民吴模英家的院子里,茑萝松顺着栅栏往上爬,黄桃树种在角落,春天看花、秋天摘果。有的农户还尝试种养结合,搭简易禽舍养鸡鸭,鸡粪当肥料浇菜,菜叶子喂鸡鸭,形成生态循环。
菌菇棚改造助增收
除了黄坊乡的庭院经济做得好,里心镇靠着“硬件提质+生态循环”,让庭院经济的产业链更稳当。
里心镇岩上村的茶树菇种植大棚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全村菌菇产业一年带动户均增收5万元。但使用多年的老菇棚扛不住风,多处破损;墙体也有裂缝,下雨漏水,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今年,里心镇把菇棚改造列为民生重点工程,专攻庭院经济硬件升级——组织工人修整加固菇棚顶棚和侧面,做好围栏、铁门预埋件,硬化周边道路,眼下正推进顶棚改造和围边施工,预计10月底改完39座菇棚。“以前菇棚又旧又危险,现在又新又安全,干活更加有劲头了!”村民张运春说。在降成本、护生态上,里心镇的办法更巧妙:专门划块地方设废弃菌菇棒回收点。回收的菌菇棒处理后,能直接当烤菇的燃料再利用,既帮种植户每月省下近600元燃料钱,又避免废弃菌棒乱堆污染环境,形成“生产—回收—利用”的闭环。从黄坊乡的庭院菜园到里心镇的菌菇大棚,建宁县的庭院经济正以小而美、小而精的姿态,盘活农村闲置资源,擦亮乡村生态底色。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