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米”成金 做好农产品精深加工文章
来源:三明日报 时间:2024-04-19 10:17

  南方人的一日三餐以大米为主食,米制食品种类多,形成产业链延续数千年。春夏交替时节,大田县的许多农产品加工企业,忙着将大米作为原材料,制作米粉、红粬和米酒等产品,古老的工艺融入现代科技不断迭代创新,加工业迸发出蓬勃活力。

  精深加工,拓宽产业链条

  4月15日,在大田县均溪镇和财米粉加工厂,工人们泡米、磨粉、调粉、成丝、蒸粉,一批批米粉制作完成后,装车销往市场。

  “去年,公司生产销售米粉450吨,采购大米500吨。”和财米粉负责人柳百财介绍,公司保留石墨研磨米浆的古法制作方法,守住米粉原味。同时,自主研发了米粉烘干设备,改变单纯依靠阳光晾晒的传统生产方法。

  为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和财米粉不断研发新品种,把红米、黑米加工成极具特色的高端米粉。

  “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公司进一步把米粉加工成普通、精品、高端等三大类13个小品类。普通系列满足农贸市场、批发商和餐饮店的采购,精品主要针对追求品质的工薪族,高端产品专门用作伴手礼。”柳百财介绍,经过多年的创新发展,和财米粉已成为当地米粉产业的龙头企业,产品多次在市林博会、福州“全闽乐购·乐购大田”线上年货节等各大展会展出并销售,进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

  上京镇溪口村和均溪镇福塘村,是本地小有名气的米粉专业村。溪口水粉工序达11道,大米浸泡、磨浆后装袋挤干水分,搓成粉条入锅煮熟、打成粿团、放入木榨机压丝等,最后捡叠、晾晒。

  “这样把粉团和粉条重复煮的米粉,可以把糖分煮掉,成为含糖量很低的保健食品。”新思农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说,这样生产出来的米粉晶莹剔透、色白如雪,不仅米香浓、口味纯,而且久煮不糊,产品畅销香港和东南亚等地区。

  农业不加工,等于一场空;农业不成链,忙死不赚钱。福塘村已发展半机械化的米粉加工企业8家,日产米粉1.5万公斤,以闽南和莆田市场为一级批发基地,同时打开了广东、上海等多地市场,成为我省生产规模最大的米粉村。同时,米粉业带动发展了多个运输车队,解决100 多人就业,从生产源头到终端市场,产业环环相扣,产业链初步形成,年产值可达3000万元。

  走好“小特精奢”发展路

  深挖“米”资源,做足“米”文章。建设镇建忠村拥有700多年红粬制作历史,村里制作红粬的农户有80多户,平均每户每天做粬150公斤,全村单日用大米5000公斤以上。

  “农历九月以后,红粬的生产供不应求,永春和南安来的商贩争先抢购。”制粬大户吴士朗家有窑洞10口,全部用来制作酒粬。老人在夜里3点蒸饭,之后把米饭摊在簸箕里降温,并加入粬母、粬青,堆放到窑洞里发酵。

  建忠村的福建飞红酒业有限公司压榨车间,工人们正忙着把1.5万公斤红粬酒进行压榨处理,香甜的红酒气味扑鼻而来。

  “压榨后的红粬酒灭菌处理储存,3年后即可上市销售。”飞红酒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吴学成说,去年立冬以来,公司共酿造红粬酒3.5万公斤。

  吴学成是红粬古法制作第19代传承人,2015年12月,他成立了大田县宫边红粬专业合作社,吸纳83户农户入股做红粬;2020年,成立飞红酒业有限公司,延伸产业链,酿造红粬酒,让老粬唱新曲。

  飞红酒业建有红粬产业研发中心、红粬酒厂,设有蒸煮车间、摊凉车间、发酵车间等现代工艺的红粬制作和红粬酒酿酒设备,并与高校等科研院所合作,将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相结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品附加值。

  “大米经过筛选、浸泡、蒸煮、冷却、搅拌粬饭、装筐和入窑等17道繁杂工序,才能够生产出红粬。”吴学成介绍,2023年,公司生产红粬20万公斤,销售收入200万元。

  去年,公司产品通过了ISO质量体系认证。今年,公司着手拓宽销售渠道,在视频号上大力推广,线上线下齐发力,增加销量。同时,公司还将在制作技艺、产品包装、品牌设计等方面进行不断地提升,不断强链补链。

  2020年,“建设红粬”被农业农村部列入全国乡村特色产品“特色食品名单”;2021年,建忠村依托红粬产业,获评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2022 年,飞红酒业获得农业发展专项资金补助10万元。当地政府大力支持产业发展,以打造产业研发中心和培养非遗传承人为抓手,以举办红粬文化节为载体,打造酒粬时光小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带动乡村振兴。

  眼下,建设红粬、红粬酒、大田米粉畅销市场。通过对大米的二次加工,提升其附加值、延伸农业产业链,推动农业接二连三,赋予农产品第二次生命。同时,促进地方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对拉动地方经济发挥积极作用。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