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在平均海拔800余米的尤溪县汤川乡,田地里,一垄垄丝瓜藤蔓缠绕,翠绿的鲜嫩丝瓜像小灯笼一样垂挂在架下,长势喜人。每天凌晨4点,村民就在瓜垄间采摘、套膜、折叶,盼望着好收成能带来好回报。而眼下,市场行情并不好。
张聪是乡里的丝瓜种植大户,去年高达12元/公斤的收购价,让他今年把种植面积扩大到100余亩。但现在,张聪脸上却愁云满布:“前两天,一斤的收购价才两三毛钱,养护和人工费都在每亩1块多,怎么办?”
之前畅销的丝瓜,为何仅一年就跌入了谷底?
汤川乡的最高海拔在1400米以上,偏爱凉爽气候的丝瓜,特别适合全乡种植,种植的丝瓜收获时间长、品质优良,因此成了全乡的支柱产业之一。
“台湾肉丝瓜种植的适宜温度在25摄氏度左右,最高不超过30摄氏度,高海拔的汤川乡具备种植丝瓜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乡农技站站长蒋景增介绍,不同于低海拔丝瓜因气温过高,生长成“头大尾小,头尾大中间小”的外形,高海拔的凉爽气候使丝瓜生长缓慢,因此丝瓜外形笔直均匀,颜色翠绿诱人,昼夜较大的温差造就了丝瓜香甜的口感和厚实嫩滑肉质,用来煮汤也不会变黑。除了气候条件,广泛分布的土壤同样适合台湾厚肉丝瓜生长,能够为丝瓜这种爬藤瓜果供应充足的水分,避免砂质土壤中长出的丝瓜发黄发白的情况。
6年前,该品种丝瓜进入汤川乡,种出的丝瓜品质让当地农民十分惊喜。近年来,全乡范围内越来越多农户扩大种植面积,将原有的辣椒、豆类、青瓜和茄子等种植品种部分替换成丝瓜。蒋景增说,去年全乡种植丝瓜的面积为4000多亩,今年仅为种植丝瓜就开荒了1000多亩土地,总种植面积达到了6000多亩。
丝瓜是汤川乡村民赖以生存的“菜篮子”,从种下起,种植户就要勤于管护,每天都要打理。眼下,乡里每天收获丝瓜20万余斤,村民养护的投入和回报却差距悬殊。
对于这种现象,蒋景增安抚村民,耐心解释原因。去年,省外多地种植基地发生水灾,汤川的丝瓜卖出了高价,让村民内心有落差感,加之刚进入夏季,低海拔丝瓜目前还占据主要市场份额。汤川丝瓜目前刚上架,结出的果实不少是架下瓜,这种瓜硬度不够,运输难度大,因此收购价格低也情有可原。但汤川丝瓜低温慢生、采摘期长,一直到11月上旬都可收获,待夏季高温让低海拔种植的丝瓜退出市场后,错峰上市的优势可以让其实现更高的价值。
蒋际彬是乡里丝瓜的收购商。他表示,市场对汤川乡种植的丝瓜反响很好,他帮助外地收购商代收,尤其在错峰上市时,丝瓜销往全国各地,手里累积了不少回头客,他们都会在丝瓜销售旺季到来之前抢先订购。
去年汤川乡在丘山村建起乡农产品分拣中心,供村民收集、分拣蔬菜,填补汤川乡农产品物流、冷链、储运方面的空白。
为构建长效发展机制,汤川乡打造多元化销售渠道,积极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销售模式。一方面建立与大型商超、农贸市场和外地客商的直供合作,减少中间环节成本,提高农户收益,另一方面积极拓展“互联网+”销售模式,通过电商平台将产品远销全国各地,让山里的丝瓜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