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溪县文熔农机专业合作社:多元化发展多角色服务
来源:三明市农业农村局农机中心 时间:2023-12-08 17:20

  随着农村老龄化加剧,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小规模的传统农业与大农机的现代农业的矛盾日益凸显,文熔农机专业合作社坚持装备为基,技术为要,效益为本,从单一的社会化服务拓展为集农机具报废与维修保养、农机人员技术培训、农资产品展示代购、农业技术咨询、农业应急救灾为一体的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在推动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基本情况

  尤溪文熔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4月,现有社员21人,理事长庄绍熔。合作社占地面积4503平方米,其中机库1777平方米,配备有机库棚、维修间、配件库等设施,粮食烘干储藏中心1200平方米,维修间432平方米,培训室60平方米,固定资产676万元,农机原值513万元,拥有各类大中型机械56台套,其中育秧流水线1条,烘干机7台,拖拉机5台,收割机5台,插秧机11台,植保无人机6台,砻碾组合米机8台,涵盖从育秧、耕作、种植、防治、收获、烘干、加工等全程农业生产机械。

  2019年荣获市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2020年荣获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理事长庄绍熔入选全国首批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名录,获得“福建省农业技术能手”、“福建省农机修理工技能竞赛二等奖”等荣誉称号。

  主要做法

  合作社注重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在社会化服务中体现主力担当和榜样作用,树立良好形象,赢得农户、社员和部门好口碑。

  一、提升装备的“先行者”。

  着眼全程机械化服务,合作社尤为注重在农机新机具、新技术上引进推广和应用,通过加快“机器换人”的节奏,着力推进农机装备的转型升级。一是先行先试促提升。近年来,合作社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拉动下,不断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先行购买了植保无人机,组建全县第一个航空植保服务站、第一支植保无人机服务队,并承担了三明林业学校植保实训基地任务;率先购置筑硬机,不仅改善了水田的基础设施,还突破这项很少人能做的“技术难点”;通过实施育秧中心项目,引进了久保田高速插秧机、育秧流水设备、催芽机以及叉车等设备,承担秸秆还田项目更新了久保田联合收割机,实施“一粒种子到一粒米”工程,新增了大型精米加工成套机械等一系列高性能装备,机械服务覆盖产前、产中、并向产后延伸,通过机械的更新换代,合作社机械化作业服务能力、范围得到大幅提升和扩展。二是钻研改良促提升。为了提高农机的适用性,合作社成员注重对农机技术的钻研学习,对多种农机具改良提升,取得了满意效果。监事长陈子文对烘干机全过程的研究和设计,提高了烘干效率和质量,经过他的改进,粮食从进粮—提升—清渣—风选—分粮—烘干—出粮实现了全自动作业,此外通过加装布袋和水膜,显著提升了除尘效果;针对南方常用的微耕机,陈子文研究加装了分土器,一次作业实现了旋耕和开席两种效果,提高了机械的使用效率。理事长庄绍熔改装收割机卸粮装置,解决了卧式烘干机进卸粮效率低下的问题。通过在拖拉机、插秧机后面加装平地滚以提高水田机械作业的平整度,满足了水田作物的农艺要求。三是推进报废促提升。自2018年尤溪县作为全省首批报废更新试点起,合作社积极响应,不断完善报废更新条件,先后添置各类拆解机具和设施十余台套,完善拆解及存放机械场所,现已建成报废拆解车间和所需存放场所500多平方米,成为全县拥有农机报废资质的3家回收单位之一。多年来合作社通过主动联系、上门回收、代办手续等一条龙服务,共报废回收各类农业机械230台套,办理报废手续230份,使用报废补贴资金90.37万元。通过报废更新,促进农户、合作社用上节能、环保、高效的农机具。

  二、传授技艺的“好老师”。

  俗话说“金山银山不如一技之长”,合作社早在成立之初就积极动员社员参与各级各式的农业技术培训班,以提升机具操作水平。依托县农业部门高素质农民培训项目,积极开展各类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操作技能。一是创办基地传授。利用靠近县城区位优势,着力打造全县农机农艺技术培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300余平米,完善了展示室、培训教室、学员宿舍。投入8万元,新增各式教学用具120余套,完善了实训基地的硬件设备;通过申请培训资质,健全教师队伍,充实教练机具等,保障实训基地的软件设施。近三年,县农业、农机、人社、工会等部门,依托基地开展多形式培训。其中举办高素质农民(农机)培训班3期共计150人,参训学员毕业率、持证率达100%。合作社还依托植保服务站,积极对接植保无人机厂家,通过样机展示、技术讲解和实际操作,提高社员对无人机操作要领的掌握。此外,在实训基地粘贴农机农艺技术要点、分发明白纸等方式,通过“学”与“讲”的双向互动,提高全体社员农机农艺的知识储备。二是树立榜样带动。合作社理事长庄绍熔荣获2018年“福建省农机修理工技能竞赛”二等奖、“福建省农业技术能手”等称号,当年度代表福建省参加了“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并顺利拿到农机修理工高级证书,2021年入选全国首批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名录,众多殊荣使得他成为合作社甚至全县农机行业学习的榜样,以他的操作动作为标杆,出现向榜样学习的热潮,通过他的传、帮、带,现合作社具备了较为完善的操作手和维修人员体系,掌握熟练操作各类农机的机手15人,持有各级修理证的技术人员5人,合作社机手驾驶技术和作业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通过榜样的引领,形成农机实用型人才“头雁”效应,示范带动乡村农机化人才队伍建设。三是组织实践推广。合作社监事陈子文注重对农艺技术的钻研学习,他深知农机农艺融合好了就能发挥1+1>2的效应。水稻飞播是一项新技术,虽然存在草害、倒伏、田管要求苛刻等问题,但相比传统的移栽稻,省掉了育秧、插秧等环节,还缩短了生育期,对水稻生产节本增效意义很大,他就通过外出观摩、网络自学、试验实践等,熟练掌握了水稻飞播技术。2021年在西城镇东村建立无人机烟后稻直播示范基地50亩,经现场实测,亩产量达 608.86kg,达到全县烟后稻产量的中上水平,一改人们对山区丘陵不适合直播的偏见和误解,有力推动了无人机直播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在2022年举办的全省水稻机械直播技术现场观摩会上,他主要负责无人机飞播技术的传授和推广,受到一致好评。此外,针对散户多,工厂化搬运秧繁琐等问题,他积极组织散户推广大田泥浆育秧技术,不仅秧土可就地取材,秧苗管理方便,还省了搬运秧的程序,2023年在制种机插秧服务过程中,秧苗大部分都是来自农户大田泥浆育秧的,有力带动了水稻机插秧的受众和应用范围。

  三、倾心维修的“店小二”。

  理事长庄绍熔是汽车维修出身,又是农机高级维修工,他带动合作社积极发展农机维修业务。目前合作社维修中心的经营场地、配件库、维修车间等综合利用空间达到830多平方米。合作社注重自身服务能力和方式的建设,精心做好农机维修服务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做到服务流程化、精细化、全程化,提升农机维修服务的满意度,服务范围覆盖全县60%以上乡镇的农机大户,还扩展到沙县等周边地区。一是维修前的积极对接。合作社主动与农机客户对接,根据不同农作物的生产需求,了解了他们对维修服务的具体要求。例如,针对水稻、烟叶等主要产业,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机械使用和维修服务;与农机企业对接,从国内外知名品牌到本地主要农机经销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确保配件的充足供应和质量保证。同时,与农机部门专技人员对接,邀请指导提升维修中心的综合实力。二是维修中的精细服务。为确保维修品质,先后投入了60余万元购置了先进的维修检测设备,如钳工台、切割机、提升机等。持续派遣骨干员工进行深造学习,提升维修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严格执行“一修两验”制度,确保作业机具在维修后恢复良好的作业状态,有效地减少了返修问题。夏秋农忙季节都会提前做好上门车辆和零配件的储备,采用基地维修、上门服务和远程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迅速、便捷地提供维修服务。在维修过程中,积极为农户推荐性价比高的产品,让他们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赢得了农户的信任和好评。三是维修后的跟进回访。合作社通过现场走访和电话、微信等方式,及时回访沟通,帮助农户树立“防重于治、养重于修”的维保理念,使农机的使用习惯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切实延长农机具的使用寿命。积极推广维修知识,由“土专家”理事长分享维修保养心得,激发带动周边乡镇、村农户学习维修知识的热情。此外,依托其用户群体,与农业机械生产企业建立零配件供应网络,采取集中预购和随时取用的方式,采购易损易耗件,简化运输流程,提高零配件的流通效率,每年推动零配件销售额达180多万元。

 

  四、发展致富的“领头雁”。

  合作社充分发挥省级示范社的引领作用,通过一站式服务、入股分红、托管服务、吸纳就业等多种途径,不仅提高了合作社的效益,还积极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形成了“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良好氛围。一是开展全过程“一站式”服务。合作社坚持“自主、自愿、平等、规范”原则,由农民自愿选择托管服务方式,农户可以将“耕、种、防、收、烘、加”等作业环节全部委托,也可以选择单个环节或几个环节进行托管。通过专业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合作社既不流转土地经营权、又能适度发展规模经营,既满足了一些农户继续从事家庭经营的愿望,又让农户分享到规模经营的收益。同时推动了机械化生产,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实现了农业节本增效。2023年农机作业面积1.02万亩,粮食烘干1080吨。合作社年度总收入189万元,其中社会化作业服务收入118万元。二是实施“一粒种子到一粒米”品牌战略。为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县政府实施了“一粒种子到一粒米”品牌战略,致力于打造本土优质农产品品牌。合作社借助该项目支持,投资建设先进的大米加工生产线,延伸上下游价值链,推出了“鲜浓呷”大米品牌。因独特的口感和较高营养价值,合作社成功地将产品销售到各地的超市、农贸市场、电商平台等,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可。并尝试推出智能碾米机投放到各大超市或小区入口,使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吃到新鲜的现碾胚芽米,实现了产业链延伸,品牌效益不断提升。同时,流转经营或订单合同作为合作社加工大米提升附加值的重要基础,合作社有了自己的生产基地,使大米品质、加工成本、销售供应有保障,也带动了众多农户的大米销售。三是“米袋子、钱袋子”两手抓。合作社专注水稻生产和全程社会化服务,以及杂交稻制种等主业发展。同时,充分发挥机械设备、场所设施等利用价值和使用效应,尝试发展多元化的农业生产项目。如理事长庄绍熔利用机具、技术优势负责烟叶的种植环节,每年与人合作种植烟叶200多亩。监事长陈子文引进水培技术,尝试种植香菜、上海青、雍菜等蔬菜。瞄准市场回暖迹象,依托林业、供销等部门的扶持项目,整合作为全县第一个绿笋专业合作社资源,对绿竹林深翻培植提高产量,延伸加工绿笋干和毛竹笋干,并拓展种植槟榔芋、淮山等经济作物,既提高了合作社的收益,也带动了周边农户的就业和经济收入。

  愿景:

  合作社将立足于现有软硬件基础和优势,不断加强合作社成员的素质提升,坚持包容性发展理念,完善灵活、有效的运行工作模式,分合适度,协调配合,形成经营管理合力,增强合作社实力。通过补短板、强弱项、促协调,努力打造升级版的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和区域农机社会化示范服务中心,不断提升全程机械化和农事服务质量,继续在全县粮安生产、乡村振兴、农机推广使用中当先锋作表率。

  启示:

  合作社紧跟发展形势,借助国家优惠政策扶持,完善提升设施装备,逐步发展壮大,夯实了农事服务基础。注重钻研农机农艺,打造一批掌握多元化技能的新型农民精英团队,提高了农事服务水平。在发展水稻种植和社会化服务主业的同时,积极拓展其他种养增收渠道,提高了农事服务能力。同时,发挥区位优势,突出报废更新和维修服务,提升农事服务的质量和效果,成为一个区域品牌和典范。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