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赣边界村 文明花朵朵
来源:三明日报 时间:2025-06-20 17:01

  夏日清晨的阳光,静静地洒在白墙黛瓦上。宁化县淮土镇团结村村部屋顶上“团结就是力量”几个大字熠熠生辉。村民们在碧绿的荷田里拔草施肥,在青翠的瓜地里采摘小黄瓜,村里一派田园生活场景。

  地处闽赣边界的团结村近日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村”称号。

  团结村距宁化县城25公里,毗邻凤凰山村红军街,全村在册烈士12名。

  团结村今年种植2000余亩小黄瓜、2000余亩白莲、1000余亩薏米,带动周边800多户农户家门口就业增收。眼下正是采摘季节,鲜嫩的小黄瓜缀满枝头。村民穿梭其间,动作娴熟地将摘下的小黄瓜放进竹筐,运往村里的加工厂。

  2024年,团结村村集体收入23.6万元,村民人均收入2.32万元。“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村里的产业发展了,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乡风文明也更进一步了。”谈到村里的生活,村民张运勤说。

  村建文明

  团结村通过整合项目资金,建设村道、文化戏台、户外显示屏、生态水系、音乐喷泉等项目,不断改善村民公共生活设施,提升村庄环境。

  全村先后拆除闲置房屋60余栋,完成房屋整治150余栋,并结合孝道文化、“荷”元素,构图造景3D壁画1000余平方米。完成户厕无害化改造110余户,建成污水管网2公里及人工湿地处理工程,改善了村里的小流域水环境质量。

  将机耕路、文化墙等零散项目串联成链,修通“田间快车道”,扮靓客家风情墙。曾经风格杂乱的农房外立面,如今统一换上兼具闽西客家建筑特色的黛瓦粉墙坡屋顶,乡村颜值重塑,成为吸引游客打卡的乡村“网红地标”。

  环村路连接了白莲、小黄瓜种植基地与村民聚居区,延伸到田头地角。

  “以前田间路只有巴掌宽,下雨天全是烂泥,地里的肥料和收成全靠肩挑背扛,十分辛苦,现在新修的村道都是水泥路了。”村民张丽秀说。

  红色是团结村最厚重的底色,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团结村开展文艺演出、民俗文化传承、“红色文化大家讲”等活动。全村推进“旅游+农业”“旅游+红色”发展,建立集亲子采摘游、观荷赏鹿游、乡村体验游、红色文化游、生态特色游于一体的乡村旅游项目,形成乡村旅游新亮点。

  乡风文明

  如何破陈规、除陋习,让文明新风接地气、入人心?团结村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制定了具有约束力的村规民约,将“彩礼最高不得超过10万元”“红白事宴席不超过20桌”“礼金不超过500元”等内容写入其中。村规民约经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后,不仅张贴在村口文化墙、公示栏,更通过党员干部“敲门行动”、微信群推送、主题宣讲会等形式,让条款深入民心。

  党员干部带头反对陋习、厉行节约。89岁老党员张启宝离世后,家人遵照其遗嘱从简办理丧事。老党员张运勤60岁,恰逢四个哥哥也是逢十寿诞。在张运勤倡议下,五兄弟过了一个简朴的集体生日。在党员王起波的倡议下,村民李安秀的九十岁寿诞办得既简单又喜庆。“大家思想观念改变了,红白喜事不再大操大办,减轻了经济负担,乡风更文明了。”村民张元茂说。

  “爱心积分超市”是团结村乡风文明建设的新载体。“爱心积分超市”推出“积分兑换”项目。村民通过参与各类志愿服务、公益活动来获取积分,用积分免费兑换“爱心积分超市”内的商品,营造出村里“争着做、比着干”的新气象。

  村民李大妈凭借义务清扫、文明劝导等行动,多次登上“积分红榜”,积分不仅成了她兑换生活用品的券码,更成了“荣誉勋章”。“以前,鸡鸭满村跑,地上脏兮兮的。现在大家都很自觉,鸡鸭圈养,门前屋后干净整洁。”李大妈乐呵呵地说。

  “从制度约束到积分激励,从宣传教育到自觉行动,从富腰包到富脑袋,村民共建共享了乡风文明的成果。”团结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小霞说。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