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实践,引领城乡融合发展新风尚
来源:三明日报 时间:2025-07-23 10:44

  “风俗者,天下之大事也。”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系。盛夏时节,行走于三明广袤的城乡大地,村居院落整洁有序,邻里和睦笑语盈盈,文明新风如清泉流淌,浸润人心。

  近年来,我市将精神文明建设视作打通城乡壁垒、促进融合发展的强劲引擎,通过创新工作机制,推动资源要素双向流动、价值理念交融互鉴、治理效能同频共振,探索出一条以“文明之力”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价值引领——文明乡风拂面

  “以前办白事,讲排场比阔气,动辄几万十几万元!现在立了规矩简办,省心省钱!”永安市大湖镇岭干村村民温世富道出了移风易俗带来的真切变化。

  岭干村曾深受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困扰。转机发生在2022年10月。村“两委”三次召集村民代表“圆桌”议事,一项凝聚共识的“三个统一”文明新规正式出台:统一简办标准、统一办宴地点、统一承诺行动。核心是“减负”:规定白事须经红白理事会审核把关,宴席从两餐减为一餐,礼金统一限定50元,取消发放搪瓷盆等实物回礼。

  村里斥资80余万元建起400平方米“红白喜事楼”,可容纳60桌以上。“管理规范了,村民负担实实在在降低了。”村党支部书记俞泽健说。

  岭干村的实践,是我市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的一个缩影。我市将文明新风尚纳入《三明市公共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赋予“软要求”以“硬支撑”。

  各县(市、区)创新破题:大田县“不送彩礼送保障”,推动彩礼普遍降至原来水平的1/3,1120对新人践行“零彩礼”或“低彩礼”;尤溪县深挖朱子文化,擦亮品牌;沙县区融合“移风易俗+非遗”宣传,让文明新风尚深入人心……

  文明涵养,既要破旧,更要立新。我市着力营造“向上向善”社会风尚。依托全市78个乐龄学堂及遍布城乡的长者食堂、文化活动室等阵地,创新推行“共学、共餐、共伴”互助养老模式,让老人告别牌桌,走进学堂,拥抱健康生活。持续开展“文明见行动满意在三明”活动,组建道德模范宣讲团开展巡讲180余场,“10+9”礼遇帮扶机制发放道德典范礼遇卡700余张,让“好人有好报”理念深入人心。

  同时,强化思想引领。选派百名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员,成立700余支“福小宣·明大理”宣讲队、用接地气的方式,深情讲述“一碗擂茶”“一杯米酒”等领袖故事。深挖红色资源,“风展红旗如画三明”故事常演常新,创新打造30个“祠堂+红色讲堂”,“五老”宣讲团以“擂茶+党史”“山歌+理论”等形式宣讲1200余场,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如今,全市1人获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12人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15人荣登“中国好人榜”,1人入选“新时代好少年”,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彰显了“满意在三明”城市品牌的深厚道德底蕴。文明新风如春风化雨,正悄然重塑着三明城乡的精神气质。

  文化“滴灌”——共享精神家园

  7月12日,建宁细雨如织。三明市“远山三人行”志愿服务队冒雨来到层峦叠嶂深处,目的地是闽赣交界的革命老区基点村——客坊乡中畲村和水尾村。

  这天恰逢中畲村“过半年”,家家门上悬彩带,木槌“咚咚”打着糍粑,炊烟裹着米香弥漫,节庆气息浓郁。文艺志愿者的到来,为深山里的节日添上一抹亮色。

  活动现场,非遗戏曲悠扬,红色故事铿锵,歌声动人。“谢谢你们冒雨来!节目真好看!”村民庄秀香用力鼓掌,笑容灿烂。

  舞台外暖流涌动:书法志愿者挥毫送祝福对联;摄影志愿者为老人定格慈祥笑颜;赠送的本地书籍让孩子们爱不释手;手绘扇面成节日小礼物……“看到村民的笑容,让我们感到踏实又温暖。”市舞协志愿者陈思颖感慨道。

  这雨中送暖的场景,正是我市推动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基层、普惠共享的生动缩影。“远山三人行”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已成为撬动城乡文化融合的闪亮支点。

  截至目前,“远山三人行”志愿服务队已经走进全市110余个山村,在那些曾被大山阻隔的“文化孤岛”渐次亮起点点星火。流动舞台车穿梭

  乡间、百姓大舞台扎根广场、乡村音乐会奏响田野、“半台戏”精准配送……形式多样的活动,如涓涓细流滋养乡村文化土壤。

  如何让文化活水更可持续、精准“滴灌”?尤溪县在全省首创实施文化特派员制度。首批10名“文化特派员”肩负“1+1+N”使命(指导1村、结对1站、开展N项任务),如种子扎根乡土。

  来自杭州的周青、洪纬夫妇,被闽中独特的古建和浓厚的朱子文化氛围深深吸引,扎根尤溪县半山村创办“新知青艺社”,开展民乐、舞蹈等公益培训,点亮村民文化生活。

  2024年,全市举办各类文化惠民活动1700余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超2万场次。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采风创作的《城关记忆》《沙县之味》等文学作品,带着泥土的芬芳,让“三明之美”更加可感可知。

  一场场节目演出、一次次志愿服务、一个个“文化使者”,正悄然改变着文化生态:群众从“围观者”变成了“参与者”,“文艺下阁楼,群众进殿堂”的愿景,正在三明城乡一步步化为现实。

  治理协同——融合图景铺展

  走进三元区列西街道小蕉村,青山环抱,溪流清澈,干净整洁的道路,错落有致的别墅,犹如世外桃源。

  然而十年前,这里却是破败村居、泥泞小路、旱厕污染,村民苦不堪言。

  蝶变始于2011年。小蕉村“两委”带领全村仅有的78户367人,一手狠抓人居环境整治,一手力促精神文明建设,双轮驱动乡村振兴。

  “我们统一规划,拆旧建新,一期就建成了17栋联排别墅。同时下大力气完善地下管网,污水、燃气全部入地,彻底改变了脏乱差的旧貌。”村党支部副书记练玉英介绍。如今,“国家森林乡村”“福建省森林村庄”“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示范村”等多项荣誉,成为小蕉村最美的注脚。

  环境美了,产业随之兴旺。“我们坚持就地取材、活化利用,”练玉英指着村中几处改造一新的老房子说,“这里原是闲置的老宅,现在改成了咖啡屋、农家乐小院。既留住乡愁,又吸引游客,村民的腰包也鼓了起来。”

  小蕉村吃上“旅游饭”,走出致富路,被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二级研究员郑有贵评价为“精神文明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典型”。

  在被誉为“客家祖地”的宁化,祠堂文化源远流长,几乎村村可见。全县现存古祠堂200余座。如何让这些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建筑焕发时代新活力?宁化县给出了答案:保护修缮与创新发展并重,将祠堂文化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深度融合。

  曹坊镇下赖宗祠变身“精神驿站”,书吧、文化墙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似一个温暖的文化港湾。村民们闲暇时可以在此读书看报,参与文明实践活动。“我们定期会举办书画教学、故事宣讲,寒暑假有志愿者为村里的孩子辅导作业。”石牛村党支部书记周联合说。

  近年来,宁化县积极将祠堂改造为“红色课堂”“村史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累计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300余场,让承载厚重历史的祠堂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我市各地因地制宜,深挖资源,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品牌:泰宁县梅口乡依托世界自然遗产地,深耕“艺术研学+生态教育”,年接待写生及研学团队超2万人次;尤溪县下村村挖掘知青文化、非遗资源,引进多家文旅文创企业和家庭农场,年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农产品展销额超50万元。

  从“远山三人行”的温情足迹,到小蕉村、下赖祠堂、梅口基地的新生图景,无不印证着我市以精神文明建设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如今,一幅城乡环境面貌共同改善、文明素质共同提高、治理效能共同增强、生活品质共同提升的城乡融合发展新图景,正在三明这片红土地上徐徐铺展。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