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肥粮食安全“责任田”
来源:三明日报 时间:2024-09-20 10:04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一头连着国家战略,一头连着百姓生活。

  清流县作为全国商品粮基地,2024年,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2.34万亩,粮食总产量预计可达8.1万吨……数字是最好的记录,清流县保障粮食安全的点滴都浓缩在了这些数字里。

  夯实良田稳根基

  走进清流县灵地镇步云村,一块块整齐划一的农田映入眼帘,很难想象,眼前这片规整的农田,在几年前还是杂草丛生。

  “过去,村里部分田地因水渠失修渗水,加上土地零散化、缺少劳动力等因素,导致耕地闲置。”灵地镇人大主席易宏增说。

  建设高标准农田,将“差田”变“良田”迫在眉睫。

  近年来,清流县认真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国家战略,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将具备条件的闲置土地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开展政策补贴、地力培肥,应播尽播、应种尽种,助推农田变身稳产田、高产田,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

  “高标准农田建设,可实现‘巴掌田’到‘大条田’、‘地产田’到‘高效田’的转变,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夯实基础。”县农业农村和水利局罗子富说,农田改造后,预计可新增亩均粮食综合产能80公斤。

  据了解,2024年,清流县实施新建高标准农田0.6万亩,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3万亩,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约1.98万亩。

  抢抓良机助增产

  “现在高标准农田配套设施齐全,旱能浇、涝能排,机耕路通到地头,全程都能机械化,省心、省力又省钱。”9月13日,在清流县里田乡优明家庭农场,主人巫善生介绍,过去种田主要靠人工,一年下来,不仅累,还挣不到什么钱。

  以水稻种植为例。原来200亩地,十几个人,需要半个多月才能完成插秧,用上高速插秧机后,两个人4天左右就能完成。

  “在机械化的助力下,我今年种植了双季稻、红薯和水稻制种,面积已达1.2万亩。”谈及未来,巫善生信心满满。

  近年来,清流县在水稻上示范推广精量播种、精准条播、工厂化机插育秧、全程机械化生产、病虫绿色防控等技术。开展集约化统一供种育苗肥水管理、病虫防控、技术指导、机械作业(含深翻、播、插、防、收、烘等)、宣传推介区域公用品牌,采后统一处理等措施,促进粮食增产增效、节本增效。

  如今,随着插秧机、收割机、吸粮机、烘干机等机械的投入推广,在清流县,像巫善生这样耕作面积超百亩的种粮大户,已经有十几家,越来越多年轻人在农业、人才等政策的激励下回到家乡,成为清流本土的“新农人”。

  轮作良种促增收

  走在灵地镇古洋村的田间小道上,成片的大豆徜徉在微风中,让人陶醉。种植大户赵永华穿梭在大豆田间,仔细察看大豆的长势情况。

  “今年的大豆长势好,产量应该不会差。”赵永华说,“为了鼓励我们轮作种植,政府每亩地还有补助呢。”

  如何轮作?轮作种植什么?

  清流县因地制宜,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引导村民改变种植习惯,从单一的“一年一茬种到头”逐步转变成“一年变两茬,收入翻一番”的种植模式,鼓励村民在夏收后种植甘薯、大豆、玉米等,通过双季轮作开辟了农民增产增收的新途径。

  同时,该县严格落实两季种粮补贴政策,对规模以上发展双季种植稻—玉米、稻—甘薯的农户按种植面积给予补助,从而充分调动农户种植积极性,真正实现“一年无闲田”。

  “我们从前期选种、播种、施肥、用药等环节严格把关,引导业主、种植大户实行双季轮作,让土地由‘一年一种一收’向‘一年两种两收’转变,不仅改良土壤,还帮助种植户实现二次增收,有效提升土地利用率。”清流县农业农村和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说。

  “差田”变“良田”、机械化种植、轮作种粮……清流县将持续在生态和产量上下功夫,不断增加土地复种指数,带动农户增收致富,走出一条循环轮种的农业发展之路,全力以赴种肥粮食安全生产“责任田”。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