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院里的新鲜事
来源:三明日报 时间:2025-01-24 15:14

  种质资源深度研究

  三明市农科院的福建省(山区)作物遗传改良与创新利用重点实验室里,福建农林大学作物育种专业的研究生们,在研究员带领下正对水稻种子进行纯度分子鉴定。

  “这里鉴定的是我们培育出来的明1优臻占,通过抽样检测,可以快速准确鉴定出种子企业所生产种子的纯度及特异性、一致性等指标,以确保在稻种基地生产的水稻种子质量符合国家要求。”三明市农科院副院长韦新宇介绍。

  明1优臻占稻种经过10多年精心选育,具备米质优、适应性广、稳产性好、香味浓郁等优点,多次获得省级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已连续两次入围全国优质稻(籼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名单,稻种畅销全国多个省份。

  近年来,三明市农科院立足三明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在种质资源创新方面重点攻关,培育了一批高产、优质、绿色新品种。这些水稻新品种的研发推广助力我省高档优质稻产业化开发应用,为省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优质大米提供了米源,也破解了省内锈水田粮食产量低的瓶颈。

  福建省(山区)作物遗传改良与创新利用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19年,已育成83个水稻新品种并通过省级以上品种审定,其中27个通过国家审定。育成的优质稻品种明轮臻占、明1优臻占获得国家、省优质稻鉴评金奖,育成品种累计推广500多万亩,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传统特色与协同创新

  科技创新,贵在厚积薄发。“十四五”以来,三明市农科院获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新增市级以上科研项目115项,审(认)定新品种、品种登记新增79个,授权专利新增21项,通过植物新品种保护授权43项,主持、参与制定多项行业和省级地方标准。

  秉承水稻育种科研传统,充分发挥地方特色优势。2023年三明市农科院与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院士团队合作,克隆出世界首例水稻显性雄性核不育基因;选育的“汕优63”品种在2024年10月被中国种子协会评为“十大杂交水稻荣誉品种”;选育的4个白鹤芋属及2个榕属植物新品种顺利通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新品种保护现场实质审查,属国内首批通过现场实质审查的白鹤芋属新品种和琴叶榕新品种。

  坚持创新平台建设和科技协同创新,建立福建省(山区)作物遗传改良与创新利用重点实验室、食(药)用菌智能化栽培试验场、沪明食用菌菌种质量检测中心(三明)和农产品加工转化中心等平台,为区域特色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赋予新动能。

  科技创新面向品种多元化,2022年三明市农科院与中国农科院合作成立了“国家高辣度辣椒育种创新中心”,选育出4个高辣辣椒新品种和1个超辣辣椒新品种,制定1项国家行业标准和福建省地方标准,获得农业农村部立项建设的区域性品种测试评价站,是“十四五”期间福建省唯一获批此类型建站的单位。

  科研直面当下需求

  “你这个防冻措施还不够到位,覆土层至少要达到8至10公分才能起到抗寒效果。”元旦过后,位于沙县区青州镇的福建琉森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糯山药种植基地,三明市农科院副院长、糯山药科技特派员华树妹在检查农户的防冻措施布置情况。

  2023年以前,这片120亩的土地因洪水毁坏,已多年撂荒。4年前,公司负责人陈旺租下了这个地块,但一直没找到合适的作物进行复垦种植。

  在一次市农科院举办的新成果发布会上,陈旺了解到“沙县糯山药”这一新品种,发布会上介绍的良好特性和显著的经济效益吸引了他的眼球。为了让这片撂荒地重焕生机,他上门找到了市农科院寻求品种独家授权和技术指导。

  “发布会上说新品种产值很高,荒地开垦投入大,就要种植高产值的作物才合算。”陈旺说。这一品种能当年4月种植,11月采收,可采收至翌年4月,采收期长达6个月,加工成净菜真空冷冻保存,可实现全年供应。新品种薯块外形顺直,大小适中,肉质雪白,外观商品性好;薯肉糯性十足,味道绵柔,口感Q弹,风味独特。

  “今年我的地每亩种植2200株左右,单株结薯1—2根,亩产量2000公斤左右,按田头价每公斤5元计算,亩产值超过了万元。”陈旺说。

  让科技特派员直面当下需求,几年来三明市农科院将科技人才下沉,选派省级科技特派员274人次,组建省级服务团队67组次,建立11个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累计开展科普宣传130余期,受众4000多人次,开展科技培训30期,科技指导200余次,培训乡土人才5000多人次。

  坚持需求导向,做当下有用处的科研。近年来市农科院科技扶持带动500余家经济主体,签订210项成果转化合作协议,推广面积1430万亩,经济效益超5亿元,展现出老牌科研院的科技新面貌。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