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链融合”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来源:三明日报 时间:2025-06-30 11:16

  6月22日,沙县区虬江街道柱源村二十四功夫农场采摘园里的瓜果渐次成熟,一拨拨游客前来采摘打卡。 

  “今年种了100亩瓜果蔬菜,包括番茄、水果玉米、白玉黄瓜、贝贝南瓜、西瓜等。其中番茄栽种近20亩,共有11个品种,这些番茄汁水多、甜度高,吸引了沙县、三元、永安的众多游客前来游玩、采摘。”采摘园负责人蔡荣添说。 

  这是虬江街道谱写“瓜果种植+采摘”“花卉种植+观光”“农业+研学”等农旅融合发展新篇章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街道党工委紧扣“千万工程”经验转化运用,坚持党建引领、产业筑基、融合赋能,以组织链强根基、价值链提效益、产业链聚合力,推动农业、加工、文旅三大产业协同发展,为产业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织密组织链,筑牢振兴之基 

  初夏时节,安坪村的313亩油茶林郁郁葱葱,6万株牛奶根错落有致地铺满山间。村支书张丽华和合作社的社员们分散在山坡上,或弯腰施肥,或俯身除草,指尖沾着泥土,脸上却挂着满足的笑容。 

  “这批牛奶根才种下两个多月,长势比预想的好,存活率特别高。”张丽华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植株,笑意盈盈。

  安坪村地处偏远,曾是产业薄弱的“空心村”。2021年10月,张丽华接过党支部书记的重担时,便暗下决心:要让这片土地焕发生机。她带领村“两委”反复调研,最终决定以“党支部+合作社”模式,盘活山场资源,种植油茶林,让荒山变“金山”。 

  起初,村民们顾虑重重——种油茶周期长、见效慢,真的能行吗?张丽华和村干部挨家挨户走访,掰着手指算经济账。“党支部领办,收益大家共享,风险共同承担。”她的耐心解释渐渐打消了村民的疑虑。最终,23户村民以土地和资金入股,成了合作社的合伙人。 

  两年的光阴在耕耘中悄然流逝。如今,油茶树已蹿至齐腰高。“明年,牛奶根预计产值超10万元,油茶果也能少量采收,带来5万元收入。”张丽华望着远处的青山,嘴角微微上扬。“往后每年都会递增,村集体有钱了,就能给村民办实事了。” 

  近年来,街道党工委不断创新机制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推行“1+1+6+N”模式,牵头联络国家农业科技园,动员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联动6家企业经营主体,带动N个农户参与生产,实现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同时,搭建“党员干部+科技特派员+经营主体”联动服务机制,投入103万元升级大棚设施,并组织125人次技术培训,从田间管理到防灾减灾,全程护航产业发展。 

  提升价值链,解锁富民密码 

  “柱源村的五彩番茄如宝石般晶莹剔透,口感非常好。”“茶丰峡村的稻米颗粒饱满,吃起来QQ弹弹有嚼劲。”“曹元村的辣椒酱鲜香辣,只需一勺,便能让整碗白饭瞬间鲜活。”……在柱源村生态农场成功举办的端午主题农趣活动中,7位村支书化身“产品推荐官”,通过生动讲解和趣味互动,向大家推介各村特色农产品。 

  活动前,村支书们还化身“网红”,通过短视频、软文等形式为家乡特产“打call”。镜头前,他们或蹲在田间,或站在村口,用最真诚的笑容和最接地气的话语,向网友发出邀约。“我们是看到村支书的宣传视频后过来的,这里既有田园诗意,又有乡野趣味,孩子玩得特别开心。”一位带着孩子体验水果花束DIY的家长笑着说。 

  “村支书代言”不仅是一场农产品的推介会,更是乡村产业振兴的生动实践。虬江街道创新探索“村支书代言+农旅融合”模式,让他们成为家乡农特产品的首席推荐官。“以柱源村新奇玫瑰园为核心,五彩小番茄采摘、孝子坊文化体验、田园农趣活动串联成线,农旅互促、动静相宜,让游客既能品味乡村风味,又能感受文化底蕴。”虬江街道挂包村领导介绍。 

  茶丰峡的稻米、墩头的糯山药、长红的柑橘、后底的红曲……街道党工委以党组织为“链”,充分发挥党支部主体作用,支持农村党员带头发展产业,将这些散落的珍珠串成一条闪耀的产业链。同时,通过实体化运作鑫虬公司,打造统一品牌“鑫虬”,从标识设计到包装文创,融入人文景观等地域特色,推动乡土文化走出去。土货变尖货,产品变商品,品牌化运作的背后,是村集体增收、农民致富的希望。 

  延长产业链,激活产业动能 

  晨光微露,在虬江街道曹元村的建林家庭农场里,400多亩的青椒树苗在晨风中轻轻摇曳,珍珠般的小青椒垂挂在翠绿的枝头。官建林戴着草帽,正带着农户们在田间忙碌,手指翻飞间,多余的侧枝被利落地修剪掉。 

  “这些小家伙已经长了两个月啦!去年我们试种70亩,收了14万斤,卖了36万元。这不,今年把规模扩大了。”官建林抚过一株挂满青椒的枝条,眼里闪着光,“等这批辣椒熟透了,沙县小吃产业园的鸿益食品公司就会来收。” 

  去皮、清洗、烘干……走进三明鸿益食品有限公司车间,10多名工人正在流水线上忙碌,机器的轰鸣声中,黄椒转眼间就变成了金黄的辣椒酱。 

  虬江街道的“辣椒经”远不止于此。依托三明市农科院的技术优势,积极探索“企业+合作社+农户”致富模式。鸿益食品注资550万元,在这里建起了4条现代化生产线和一座1270立方米的冷冻库,日加工能力达1万斤。黄椒告别了简单的“田间初产”,实现了向“车间精造”的华丽转身。 

  更令人欣喜的是,由街道党工委牵线搭桥,促成了2家合作社、7家家庭农场和3家种植大户与加工企业签订订单。460亩的明椒8号种植基地中,曹元村的100亩连片示范区格外醒目,这将带来90万元以上的年产值。 

  与此同时,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火花正在迸发。目前,高辣和超辣辣椒产品加工中试开放共享平台已完成建设,农科院的专家们为企业提供免费研发场地和技术指导,辣椒加工技术在这里不断提升。从田间到车间,从种植到研发,一条完整的辣椒产业链正在虬江街道茁壮成长。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