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创新“135”工作法 打造乡村振兴精品村
2020年以来,三明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扎实推进“百镇千村”试点工程的工作部署,以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创建为抓手,统筹推进乡村振兴试点示范工作,逐步探索出乡村振兴试点示范“135”工作法,走出了一条新形势下推进农村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三明路径。
一、探索“1”套工作机制
(一)抓高位推进。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遍访12个精品示范村,深入一线指导推进创建工作;各县(市、区)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履行主体责任,亲自推进创建工作;镇村两级立足本职,结合自身特色优势,制定《市级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创建目标和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开展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创建。
三明市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实施方案汇编
(二)抓项目实施。按照“乡镇申报、县级把关、市级审核”的原则,紧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农业产业发展“两项重点工作”,科学谋划年度重点项目115个,计划总投资3.38亿元。同时,建立健全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创建“四个一”(一月一盘点、一季一通报、半年一调度、一年一考评)项目跟踪制度,按月盘点、按季通报年度重点项目实施进度。截至10月底,115个重点项目已全部开工,完成投资2.40亿元,其中完成建设61个。
(三)抓督查督导。结合乡村振兴试点示范和脱贫攻坚等工作,于9月初,组织市财政、审计、农业农村等部门,对全市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项目建设、资金拨付、内页台账等工作进行联合督查,推动各县(市、区)进一步加快资金拨付进度,规范项目资金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夯实精品村创建成效。
二、锚定“3”个工作重点
(一)擦亮生态底色,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按照“原生态、低成本、有特色”的整治思路,通过健全常态化运行管护机制,充分调动农民主体意识,常态化开展“清沟扫地摆整齐”村庄清洁行动,着力破解农村家庭环境“脏乱差”问题。同时,落实“精品走前头”要求,推动12个精品示范村先行开展“穿衣戴帽整清楚”村庄清洁行动2.0版本试点,重点推进村庄绿化、立面改造、庭院经济等方面工作。截至10月底,12个精品示范村组织开展“清沟扫地摆整齐”村庄清洁行动共计524次,动员干部群众1.34万余人次参与,清理陈年垃圾2900余吨,拆除危房及附属房5.75万平方米;实施村庄绿化新增12.23万平方米,完成农房立面改造847座,打造“五美”庭院468户,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村精神面貌显著提升。
明溪县梓口坊乡积极开展“清沟扫地摆整齐活动”
(二)做强产业特色,夯实村民村财增收基础。落实以农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推动村民村财双增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挖掘精品示范村的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价值,依托在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文创公司、家庭农场等涉农经营主体,探索发展以特色农业产业为主导,休闲旅游、文化体验、森林康养、农村电商等相互融合的产业新业态。截至10月底,12个精品示范村实施产业发展类项目48个,实现总投资1.92亿元,其中,引进社会资本投资传统产业和新业态产业达1.16亿元。预计到年底,推动12个精品示范村村财平均增收18.2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达12以上。
(三)联动振兴成色,稳步推进串点连线成片。统筹市、县两级乡村振兴示范带创建工作,从市级层面,重点打造“梅列-三元-沙县近郊休闲、将乐-泰宁-建宁文旅康养、明溪-清流-宁化红色文化、大田-永安-尤溪产抗战文化”4条美丽乡村精品线路;从县级层面,推动12个县(市、区)以精品示范村为核心,通过跨村联建、资源共享、产业互补等模式,串珠成链,带动沿线村庄整体提升。截至10月底,12个精品示范村已辐射带动58个行政村(林场)、9万余农民群众共同发展;推动4条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列入市委九届十三次全会“两岸乡村融合振兴行动计划”重点建设项目。
三、梳理“5”种振兴模式
(一)立足区位优势,发展近郊引流促消费。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完善旅游基础设施配套,提升“近郊休闲村庄”品牌影响力,吸引城市(县城)人流观光,带动村内消费。例如:梅列区洋溪镇上街村立足城郊区位优势,瞄准市区人口“周末城郊游”市场,重点发展“体验农业+旅游”,持续推进果蔬采摘、农耕体验等活动,依托清枫谷休闲农业产业园发展观光体验餐饮一日游,成功举办微游三明(洋溪站)骑游活动、“中国绿都·最氧三明四季行——梅列清枫露营趣”等多场大型活动,累计接待游客13.6万人,实现营业收入1300万元。
梅列区洋溪镇上街村清枫谷休闲农旅
(二)拓展产业布局,带动农户就业促增收。持续发展壮大特色农业产业,培育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全产业链,努力提升行政村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水平。例如:清流县林畲镇石下村依托全省“四最”特色产业资源(全省单体连片面积最大的万亩生态茶园、全省桂花品种最齐全的3A级中华桂花园、全省最大的澳洲鳕鱼养殖基地、全省日出水量最大的18℃冷泉资源)发展产村融合模式。通过村企合作,带创孵化、家门口就业工程等方式,带动农户60余人发展花卉种植、茶叶采摘、冷泉养殖等,10余户村民兴办民宿和农家乐。2019年,石下村财收入由2014年的0.5万元增至18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6920元增至17296元。
清流县林畲镇石下村3A景区桂花园
(三)依托生态资源,打造文旅康养新业态。深入挖掘生态、社会和文化价值,探索发展以特色农业产业为主导,休闲旅游、文化体验、森林康养、农村电商等相互融合的产业新业态。例如:泰宁县大田乡大田村,带动180余户农房实施“徽派”建筑风格立面改造,形成特色鲜明、风格统一的乡村建筑风貌。在完成安全生态水系建设的基础上,引进旅游开发公司,利用河心洲实施旅游休闲娱乐和亲子拓展项目。同时,围绕“一心一轴五区四节点”的红色文化规划布局,以大田区苏维埃政府旧址等红色基点为基础,打造“中央少年红军文旅小镇”。2020年,大田村累计接待游客2.6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00万元,带动村民平均增收0.5万元。
泰宁县大田乡大田村生态河岸景色
(四)夯实党建基础,做实三资课题享红利。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依托农村经合社做实农村“三资”课题,审慎推进农村“三变”工作,盘活优势资源,整合集体资产,通过折股量化、收益分红,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例如:尤溪县梅仙镇半山村,以退职旅长林上斗为首的村党组织为主导,深入开展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试行“村社一体”模式,通过“折股量化、规范运作,分离管理,长久发展”运作,将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纳入合作社,实现集体资产从“共同共有”向“按份共有”转变。2020年,半山村重点打造“坐竹排,观鹭鸟,环游半月岛,看名木古树”特色乡村旅游,月均经营收入超8万元。
中华鹭鸟保护地半山村白鹭飞翔
(五)探索三票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新动力。以农村土改、林改、产改、金改为重点,探索推进农村改革,着力破解“农业发展资源不足、农村发展后劲无力”等瓶颈问题,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后劲。例如:沙县夏茂镇长阜村积极探索“三票”机制改革,充分激发产业发展新动力。通过发行“面票”,延伸小吃产业链条,实施村民企的利益联结机制,以户为单位动员村民入股,由村集体、村民、企业三方按照5:4:1占股投资分红,实现村民企三增收;通过发行“房票”,探索以“农民+合作社+公司”经营模式,并以黄历自然村为试点,摸底现有古民居22栋,整合流转给村合作社,依托红边茶文化产业园、花萘采摘基地毗邻的优势,引进旅游公司,开发乡村民宿,带动社员增收;通过发行“地票”,推行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资源,通过“流转交易”与“以地换地”等方式在夏茂镇金茂农村新型住宅小区置换宅基地,满足群众改善住房需求。
“地票”改革试点夏茂镇金茂农村新型住宅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