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欢迎访问三明市农业农村局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特色农业 > 休闲农业

乡愁韵味且留下 诗画白莲入梦来

来源:三明日报 2020-01-08 09:03 字号:

A 站位高:规划设计要先行  改革开放后,将乐县白莲镇不少村民外出广东等地谋发展,成为“先富起来”的一批人。多年来,“先富起来”的白莲人建起一幢幢崭新的楼房,但新房旁破旧的附属房、烤烟房、旧谷仓等,犹如漂亮衣服上的“补丁”,造成农村“有新房没新村、有新村没新貌”的窘境。B 做法新:破解难题获拥护  土地是村民的命根子,对于兜里不缺钱的白莲人而言,要动他们的土地,尤其是宅基地,太不容易了!C 成效显:“要我改”变成“我要改”  上月11日,冬日暖阳照耀着大地。时隔半年多,记者再次来到白莲镇大里村,村民陈祖安、陈清安兄弟家门口,就地取材的废石料、旧砖头围出一片“绿色庭院”,靠路边的一面白墙上,画上了巨幅的梅花,俨然一幅诗意栖居的美丽乡村画卷。E 目标明:产业发展助振兴  通过人居环境整治,白莲镇的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提升,好的生态环境开始释放美丽效应。通过近几年的不断努力,美丽生态宜居的村庄让外出乡贤们深切感受到乡村振兴大有希望,返乡热情被大大激发。镇里通过与外出乡贤能人互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近年不断有乡贤返乡创业。抓住乡村振兴的战略机遇,定位发展特色高效农业、资源互补产业,先后引进了鑫炬烽陶瓷厂、绿川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恒鑫鲜切花花卉基地、铁皮冬瓜种植等项目落地建设投产,推动产业发展,促进百姓增收。 (三明日报)

  最近,将乐县白莲镇大里村一段用木材厂废弃木桩打造的“梅花桩小路”成为“网红打卡地”,吸引了众多外地游客来此体验在“梅花桩”上走步的感觉。而在“梅花桩小路”附近,老谷仓、破旧废弃的猪圈都换了新颜,游客忍不住感叹,这里既是诗意栖居的美丽乡村,又保留了乡愁韵味,真是让人流连忘返。

  在“中国绿都”三明市,林深水美,绿水青山,生态宜居。乡村如何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这场硬仗,让好生态释放“美丽效应”,“国家级生态乡镇”将乐县白莲镇给出了答案。

    

   

 

  “农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农房整治是关键!”白莲镇党委书记冯彰云说。建设美丽新农村,必须啃下农房整治这块“硬骨头”!白莲镇党委、政府下定了决心,从2018年12月开始,将整治的重点放在农房整治上。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镇里充分认识到,乡村要美丽,站位高低很重要,规划设计要先行。他们邀请浙江建院建筑规划设计院和北京中外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对集镇、村,区位、现状、功能、布局等进行修编,做到功能科学、布局合理、张弛有度、景美人和。充分尊重群众的建房习惯,邀请专业团队以“红瓦、白墙”为基本元素,打造2-3种可供百姓参考的农房建设设计方案。通过富有质感的设计,将白莲镇“茶坞历史”“红色文化”等历史文脉,以及人们美好的情感愿望融入其中,再现乡愁乡韵。

  

 

  “拆除废弃的老旧土木房后,这里将会建起绿色长廊。搭配上栅栏设施,以后这里还能种植蔬菜和花草,变成你们自家的菜园和花园。”冯彰云苦口婆心地给村民吃下“定心丸”。

  白莲镇在整治过程中,采取“先易后难”的方式,选取准备充分、条件成熟的白莲至小王段作为农房整治示范带精心打造。按照“宜蔬则蔬、宜果则果、宜景则景”原则,因地制宜、因房施策。不搞大拆大建,坚持花小钱办大事,镇里将被群众视为建筑垃圾的旧砖、旧瓦、旧木料、旧石块等回购,重新利用,作为修缮装饰材料,变废为宝;按照“能改则改、修旧如旧”原则,突出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打造一批富有乡土气息、乡村韵味的农耕文化园和谷仓文化群,留住乡愁记忆。

  拆除了废弃的土木老房后,用旧石料将腾出来的地块修建成竹栏环绕的小花园、小菜园,旧砖块铺成小道,既将废物利用起来,又方便群众出入;对于外墙斑驳脱落的附属房,按照红瓦白墙的风格统一整修翻新,既消除安全隐患,又美化人居环境。

  这种采用石块和木桩“围地圈建”的方式,保留了群众宅基地范围,打消了群众宅基地归属存疑的后顾之忧,避免因拆旧房等造成邻里纠纷,得到了群众的拥护。镇里鼓励群众在小花园、小菜园里栽种本地绿化苗木、果树、蔬菜等植物,有效利用拆除后腾出的空间,实现园林绿化一批、修建蔬菜果园一批、打造花园景观一批,解决了群众最担心的土地归属问题,又提升改后的幸福感,让村民群众深刻感受到,农房整治后打开门就是山水一色的绿色庭院。

  记者在白莲镇体验农房整治成效时,只见沿途数公里村道整洁、沟渠清亮,真正实现了“一村一韵”“一村一景”,散落着旧石磨、石臼等乡愁记忆的农舍前,多出了众多绿植围建的“绿色庭院”和“高颜值菜园”。

  

 

  村民陈燕安、陈千安、陈桂安三家门前,工人们正在热火朝天地铺筑路面,女主人喜滋滋地告诉记者,这是他们几家主动去镇里争取来的第二批农房改造项目。据悉,第二批农房改造大里村5户村民入选,每家出资4000元共2万元,政府出资1.5万元,把各家门前沙土坪改造成美丽庭院,既美观又方便出行,村民很是满意……

  从设计、拆迁到建设,白莲镇采取与群众共商共议共建,让群众全程参与,激发群众积极性。通过努力,群众从最开始的自愿投工投劳铺路围栅,到现在主动提供木料、承担部分建设资金去修建庭院。通过政府与群众沟通的良性循环,最终共同建好了美丽庭院,修好了景观步道。群众在闲暇之余漫步在自己亲手参与修建的步道上,察看自己提供的建材,感受着美丽乡村的风韵,参与感与获得感得到极大提升,调动了群众自我管理和互相监督的积极性,提高了自觉维护管理庭院的内生动力。

  如今,通过总结提升、示范带动,白莲镇的农房整治已连点成线、串珠成链,群众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全镇陆续改建了大里村、大王村、古楼村、天许村、墈厚村等5个村,示范效应十分显著,乡村面貌大幅改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谁不爱家美?地还是自家的地,整治改造后的景观品位却大大提升了,对于这样的好事,老百姓们谁不动心?曾经是“要我改”,而现在,“我要改”的氛围已然形成,许多群众纷纷要求镇里将自家农房列入整治范围。

  D 创新干:“一时美”迈向“时时美”  为进一步激发群众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推动“一时美”迈向“时时美”,白莲镇通过创新长效机制,建立“长常”管理模式,政府与群众实现了良性互动,建立“最美庭院”评选机制,激发群众参与热情。镇里每月开展“最美庭院”评选,对经过“宜蔬则蔬、宜果则果、宜景则景”改造的64户庭院,进行庭院卫生、绿化管护、家庭和谐等方面打分,对评分最高的7户示范户给予洗洁精、洗衣粉等生活用品奖励,提高群众参与打理庭院蔬菜、果树、景观的积极性,形成长效化、常态化管理机制,确保建成的美景在良好的管护中“容颜不老”。

 

  建立“改黑为绿”互动模式,培养群众绿色理念。农村群众有种菜、饲养鸡鸭的实际生产需求,但是在饲养过程中存在着用黑色遮阳网、广告牌、灯布等物品乱搭乱围现象,严重破坏生态环境。镇里按照“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原则,采取“镇出资、村牵头、户参与”模式,由镇政府向毛竹加工厂采购毛竹尾料,村委会登记造册后,群众出工拆除围挡黑网等乱搭乱围影响环境美观的物品,改成围圈上竹篱笆,使原来的“黑乱差”变为“绿美靓”,逐步培养了群众绿色、生态的环保理念。

  

 

  与此同时,白莲镇把人居环境整治与基础性项目相结合,充分运用好绿道建设、污水处理厂建设、流域治理项目、环境综合连片整治等基础性项目,通过与人居环境相结合,使镇村环境得到改善,生态变美了,基础设施也完善了,达到宜居宜业宜养的幸福镇建设目标。

  “下一步,我们要依托毗邻龙栖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域内有面积1200亩的小王水库,发挥白莲镇林深水美生态环境高颜值的优势,打造花海、体验采摘、建造主题摄影基地、发展民宿、做大乡村休闲旅游,带动更多的村民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实现乡村振兴。”冯彰云信心满满地说。

附件下载

相关信息